正文 第55章 弭兵時代的戰爭(1 / 3)

在晉國與秦國簽訂“夾河之盟”的第二年(公元前579年),白狄軍隊乘晉和楚和談之機,出兵入侵晉國。但是強大的晉軍馬上以攻代守,反擊白狄軍隊。並在交剛一役中重創白狄,以此一戰捍衛其軍事霸國的地位。

晉國人認為是秦國人背後支持白狄發動戰爭的,“弭兵之會”結束後,晉厲公馬上派出使者往返於中原各國。向各諸侯國發出照會,共同出兵打擊秦國。弭兵之會使得晉國的國際威望空前高漲,齊國、魯國、宋國、鄭國、衛國、曹國、邾國和滕國八個國家紛紛響應,各自出兵以協助晉國。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派大夫呂相出使秦國,遞交一份“絕秦書”。在這份絕秦書中,晉國曆數自秦穆公以來秦晉八十年的外交關係。將兩國爆發戰爭的責任統統推卸到秦國人頭上,以作為發動攻秦戰爭的借口。呂相絕秦書是春秋時期一份著名的戰書,寫得很有氣勢,但不見得都是事實。

晉國的強大,不僅在於軍事力量,也在於外交的成功。從這點看,晉國與20世紀的美國有些類似,推行霸權外交。中原諸侯國倒向晉國,是有些無奈。因為南方的楚國太強大,而中原諸侯國一旦失去霸主,便失去聯合對抗楚國的力量,這點從齊桓公去世後中原的混戰可見一斑。

那麼晉國何以能夠長期保持強大的國力呢?

這與晉國的權力結構有很大的關係,楚國的強盛在於一直是明君不斷。從楚武王到楚文王,從楚成王到楚莊王,一直到楚共王,這些君王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相比之下,晉國則更多依賴眾卿的勢力。晉國的曆史很令人吃驚的一點,就是人才輩出。其人才之多,可以說是春秋諸侯中首屈一指的。卿家的勢力龐大,從晉文公始。趙、狐、欒、先、郤和荀等家族此消彼長,相互競爭,這種競爭機製一方麵使得晉國內部的爭鬥殘酷而激烈;另一方麵也確保了晉國的人才鼎盛。

晉國開始對秦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晉軍的作戰序列是欒書為晉軍總司令和中軍元帥,副司令為荀庚;上軍司令士燮,副司令郤錡;下軍司令韓厥,副司令荀罃;新軍司令趙旃,副司令郤至。主力傾巢而出,不僅如此,還有齊、魯和宋等八個國家的聯軍。真是軍容浩大,令人望而生畏。

一直被晉國死死阻擋在西部的秦國,即便想對晉國的“絕秦書”進行辯解的機會也沒有,因為沒有一個中原諸侯國肯聽從於它。唯一能做的就是硬著頭皮,與九國聯軍決一死戰了。秦軍開進到麻隧,與晉國為首的聯軍對峙。雖然秦軍以悍勇而著稱,但雙拳不敵四手。晉軍占著人多勢眾,奮勇向前,秦軍哪裏抵擋得住?在聯軍的打擊下秦軍潰不成軍,大敗而逃,秦軍將領成差和護衛女父被晉軍所俘虜。

晉軍乘勝追擊,渡過涇水,一路追擊到了侯麗才勝利班師。

麻遂之戰,乃是晉國對秦國發動的規模最大的進攻。而且在戰爭發動的時間上,充分利用了晉楚弭兵之難得機遇。此亦可見晉國將軍們對戰爭宏觀麵的把握十分精準,戰略思想非常明確。通過外交手段聯合八個諸侯,以形成絕對之優勢,這都是麻遂之戰勝利的原因。

通過晉楚弭兵撈取利益的,不僅是晉國,鄭國也想乘機撈一把。

鄭國與許國的恩怨未了,當初就是因為鄭國進犯許國,許國將鄭國告到楚共王那裏,結果楚共王判定鄭國入侵許國是非法的。一怒之下,鄭國政府轉而棄楚投晉。現在晉和楚實現弭兵,飽受戰爭之苦的鄭國人喘了一口大氣。對鄭國來說,這是解決許國的最好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