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弭兵時代的戰爭(2 / 3)

公元前577年的八月,鄭國軍隊在子罕的率領下對許國發起進攻。但出師不利,反而吃了一記敗仗。鄭成公親自出馬,再度強攻許國。畢竟鄭國的軍事力量要比許國高出許多,鄭軍節節進逼。一直打到許國都城,並攻入外城。由於晉楚弭兵,楚國不太好出麵幹涉許國的戰爭。許國政府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楚國人身上,不得不與鄭國談判,割讓土地向鄭國求和。

鄭國是屬於晉國勢力一方,而許國則是屬於楚國勢力一方。從鄭和許戰爭來看,晉楚弭兵的背後並非真正的和平,戰爭仍然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著。楚國人很快就明白了,所謂的弭兵之議不過是晉國的一個幌子。楚國人倒是恪守著弭兵之議的約定,在晉國集九國之力打擊秦國時,楚國人沒有出兵;鄭國入侵許國時,楚國人仍然沒有出兵。可是情況對楚國越來越不利了,不僅自己的盟國秦國和許國接連遭到打擊,而且晉國的勢力不斷膨脹。

公元前576年春季,晉厲公在衛國的戚地召開國際會議。與會者包括齊國、魯國、衛國、宋國、曹國、邾國和鄭國,進一步鞏固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楚國在盟友頻遭打擊的情況下,其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楚國的強硬派人士豈肯甘心受到晉國的壓製,“北進”的呼聲越發高漲。連楚共王都不得不考慮重新對北方用兵,以打破弭兵以來對楚國的不利局麵。在楚國內部爆發了一場爭議,堅決主張對北方用兵的是楚國司馬子反。楚共王的弟弟子囊持反對意見,他說:“剛與晉國簽訂弭兵條約,現在就違背條約的內容,這不太好吧。”子反反駁道:“隻要有利就必須要及時出兵,不能受到條約的限製。”

楚共王也認為如果再不出兵北進,那麼楚國的成果將被晉國及其盟國蠶食得一幹二淨。公元前576年夏季,楚國終於調集大軍對鄭國大舉進犯。楚共王親率楚軍主力,北上攻略,占領鄭國的暴隧。繼而突入衛國,一直進攻到衛國的首止城。

楚國此番出兵,證明了弭兵條約不過是一紙空文,晉楚爭霸又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長期飽受戰爭之苦的鄭國,憂患意識還是比較強的。雖然與晉、楚、秦和齊相比,鄭國隻是一個二等國家,但軍事力量仍然不弱。在遭到楚國的進攻後,鄭國人居然令人吃驚地以攻代守。子罕率鄭軍向楚國本土發起進攻,占領楚國的新石。

鄭國這一次大膽的突進,令楚國人不得不重新評估鄭國的戰鬥力。而屢遭鄭國侵犯的許國政府,更是膽戰心驚。許靈公坐臥不安,最後幹脆向楚共王請求遷都到楚國境內。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似乎尚未遇到此種尷尬的局麵。以楚國之強,居然保護不了許國受一個二等國家的侵略。楚共王答應許靈公的要求,將許國遷到了楚國的葉城,而許國原先的土地則成為鄭國人的地盤。

對楚國的北進,晉國高層也有不同的態度,晉國元帥欒書打算進行軍事報複。但下軍司令韓厥則認為,楚國悍然撕毀條約,必定會遭到民眾的反對。晉國還是先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晉國還擁有一個克敵製勝的法寶,就是吳國。

對於吳國,晉國采取一手扶持和一手打壓的政策,這個政策曾經引起吳王壽夢的不滿。以至於在公元前582年晉國想拉攏吳國參加中原諸侯大會時,遭到了吳國政府的抵製。但是晉楚弭兵,使吳國麵對楚國軍事打擊的壓力驟然增大了。在此局麵下,晉國元帥欒書派遣士燮前往吳國的鍾離城召開一次諸侯會議。與會者還包括齊國、宋國、魯國、衛國、鄭國和邾國,這一次,吳國也派出代表參加。鍾離會議是吳國曆史上一次重要會議,象征著吳國加入了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聯盟行列,這對楚國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