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晉楚弭兵三年以來,晉國占盡便宜。晉國先是集九國之力,重創秦國,解除了來自西部的威脅;其次鞏固了晉國在中原諸侯國中的領袖地位;再者成功地將吳國拉入中原聯盟之中,對楚國形成北麵與東麵的半環形包圍圈。反觀楚國,則處處被動。甚至其嘍囉國許國在鄭國的打擊下喪失信心,放棄原先的國土遷都到楚國境內。
楚國要打破這種不利的國際形勢,楚共王將突破口選擇在鄭國。但是與往常不同的是,楚國調整了策略。對鄭國不是以打擊的方式,而是以拉攏的方式。
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鄭國人,看清了一個事實,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都是靠不住的。與其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鄭國的軍事力量,便是在內憂外患中強大起來的。細數一下,鄭國在最近十餘年內曾單獨打敗過晉國,也單獨打敗過楚國,還吞並了許國,這些戰績令人側目而視。楚共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一味強攻鄭國,並不是上策。最佳手段是以利誘之,誘使鄭國脫離晉國主導的中原聯盟。
要怎麼實現這個計劃呢?
楚共王決心做出重大的讓步。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派公子成出使鄭國,並帶給鄭國一個驚喜。即楚國願意割讓汝陰之地,以換取同鄭國結盟,這個條件實在出乎鄭成公的意料。在他看來,投靠楚國與投靠晉國本質上並無不同。但現在鄭國可以撈得好處,何樂不為呢?於是鄭成公答應了楚共王的條件,背叛晉國,轉而與楚國結盟。
楚共王這一招確實高明,不僅獲得鄭國這個北進的橋頭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
鄭成公自己有些飄飄然了,吞並許國,獲得汝陰之地,這是自鄭厲公以來鄭國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了。但他意猶未盡,他將目光盯住了自己的鄰國,也是夙敵宋國。宋國與鄭國最近一次大規模的交鋒,是在三十二年前了。當時鄭軍狂敗宋軍,生擒宋國統帥華元,繳獲戰車四百六十輛。看來鄭國還不甘心充當配角,雖然不如晉和楚那麼強大,但也想當個區域小霸王。
公元前575年夏季,鄭國著名將領子罕,也就是在去年突入楚國占領新石的傳奇人物率領鄭軍主力對宋國發動進攻。但是鄭軍對宋國的軍事實力過於輕心了,第一次交鋒就被宋軍打敗了。不過子罕很快調整戰術,耐心地等待戰機的出現。宋軍駐紮在夫渠,但在守備上鬆鬆垮垮。子罕洞悉宋軍的弱點所在,果斷地再度發動進攻。宋軍沒料到打了敗仗後的鄭軍居然還有如此強大的攻擊力,一下子被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兩員宋軍的主將都成為鄭軍的俘虜。
鄭國又一次獲得大勝。
但是鄭成公顯然有些得意忘形了,忘了還有一個強大的晉國存在。背晉、親楚和伐宋等一連串的事件,讓晉國對鄭國感到無比的憤怒了。
晉國政府首先命令衛國出動軍隊,進攻鄭國。晉厲公是個崇尚武力的君主,他準備出動軍隊打擊鄭國,並不惜與楚國開戰。對此晉軍高層是有分歧的,以總司令欒書為首的是主戰派;以副司令士燮為首的是反戰派。欒書力排眾議說:“我們先輩辛辛苦苦創下基業,當上了盟國的盟主。現在不能讓我們的盟國在我執政時失去,一定要討伐鄭國。”
至此晉楚弭兵協定已經成為一張廢紙,一場大戰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