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作家國弘威雄,當年遣返時也是一個隻有15歲的孩子。他的那段被關東軍綁縛在侵華戰車上,被蘇聯俘虜險些喪命,逃難中被中國百姓相救,最後經葫蘆島遣返回國的痛苦經曆,一直衝撞著他的創作欲望。作為一個作家,他覺得有責任把這段曆史告訴後人,永遠記住曆史教訓,遠離戰爭,珍視和平。1997年他終於踏上葫蘆島,佇立在當年啟航的碼頭,思緒難平,百感交集。一部名為《葫蘆島大遣返》的電影腳本創作完成。他在劇本的前麵寫道:“葫蘆島就連他的名字也將消失在戰後五十多年的曆史峽穀中了。不知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隻是模模糊糊地知道,而不是詳細知道那場戰爭是場什麼樣的戰爭?現在日本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戰後出生的,我覺得有必要讓這些人重新認識一下戰爭所留下的災難,這就是我寫這個電影腳本的動機。”國弘先生為實現自己的夙願,變賣家產,籌資來中國東北拍攝《葫蘆島大遣返》。他在影片介紹中寫道:“昭和年間,日本政府為了征服滿洲,把大批的國民移居到滿洲,有工人、官吏、隨軍家屬、技術員、開拓團成員及教育工作者等等。這支龐大的隊伍在日軍慘敗的時候成了悲慘的難民…許多人妻離子散,人們處在恐怖、絕望和饑餓中。為了盡快回國,有的人乘火車、有的人步行趕往葫蘆島碼頭侯船回國。但是很多人沒等到船來就死去了。從1946年開始,曆經兩年多的時間,約有105萬人經由葫蘆島港回國了,對這些人來說,葫蘆島成了他們的再生之地。…製作這部影片,一方麵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五十年前的曆史,警示人們不要重蹈曆史覆轍,出現那樣的不幸,另一方麵是為了告慰被戰爭奪去生命的地下亡靈。”該片在日本各地放映,引起強烈反響。

(二)重訪再生地、續寫友誼篇

1946年5月以後,葫蘆港聚集著越來越多的日僑,在等待遣返的日子裏,他們得到了當地中國百姓的很多幫助。中日邦交正常化後,許多日僑重訪葫蘆島再生之地,續寫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新篇章。

甲斐國三郎是當時日僑俘葫蘆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負責安排遣返者上船。對於中國人給予的幫助,一直念念不忘。他回憶說:“當時我負責安排回國者上船的工作,可是當時來的遣返船隻帶些幹菜,根本沒帶大米。在這種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如何能為遣返船隻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新鮮蔬菜和大米是我的責任。於是我就委托當地的中國人,幫助我從附近村莊買來一些蘿卜和白菜。我記得有時還弄來了一些大米。那是在1946年6、7月的事。我覺得這是我在那個時期做的一件大事,而在這一大事中,我不能不衷心地感謝當地的中國人。

穗刈甲子男先生青年時期曾經在日本關東軍當過兵,當年中國吉林省梨樹縣一個善良的農民救了他的命,1948年從葫蘆島遣返回國。他任鬆本市日中友協會長後積極投身日中友好活動,多次組織民間團體到中國各地訪問,並向梨樹縣無償投資,辦起一所全新的現代化小學校。他說,曆史長河雖然不斷向前,但我們不能忘記曆史,忘記了就要犯錯誤,要汲取曆史教訓。現在的年輕人要知道曆史,要真實準確地向年輕人介紹曆史的本來麵目。他在重訪葫蘆島時向葫蘆島龍灣公園捐資栽種像征日中友好的友誼樹,並修建了紀念碑。那樸實無華的碑石寄托著遣返者對葫蘆島的深情,喚醒人們不要忘記那場給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

現任日本行政改革調查委員會主席的雜賀一人先生,當年從長春遣返來到葫蘆島的時候,餓得快要不行了,是好心的葫蘆島人給的一根大麻花救了他的命。多年來他對此念念不忘,回國後一直致力於日中友好事業。他說:我走過世界很多地方,葫蘆島的麻花最好吃。2002年他來葫蘆島考察,舊地重遊,感慨萬千。午餐時,服務人員特意給老人準備了一根大麻花。看到麻花,回憶當初中國人的救命之恩,老人百感交集,淚流滿麵。

現在日本大學教授中國古漢語的立石節子女士,是出生在葫蘆島的日本人。當年其父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蠱惑,攜全家來到建設中的葫蘆島港,任工程師,後來就死在這裏。父親死後,家裏生活十分困難,在好心的葫蘆島人的幫助下,終於活了下來。談到當年的經曆,立石節子非常激動:“自己能活著回來,真是不可思議,是我的幸運。當年在中國,如果沒有中國人的幫助,說不定我已經死了,能活著回來真是我的幸運。”立石節子一直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並把自己的女兒、兒子送到中國讀書。幾年前,她與丈夫和兒子隨葫蘆島再訪之旅,來到她出生之地進行觀光考察,親身感受這裏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