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黨轉發了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在"五七"指示中,毛澤東指出:"軍隊應該是個大學校,既能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幹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並認為其他各行各業,也要象軍隊那樣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經毛澤東審定過的社論,摘要公布了"五七"指示,強調:"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綱領。""五七"指示勾勒出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限製和逐步消滅分工的、限製和逐步消滅商品的、分配上大體平均的平等社會。這是一個空想的理想社會,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成為全國各行各業效仿的樣本。文化大革命中,全國各地出現以"五七"命名的工廠、農場、醫院、大學,其中尤以"五七"幹校為甚。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造反、奪權、派性爭鬥在全國猛烈展開。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出現了大批靠邊站的幹部、知識分子。在全麵內戰時,這些幹部、知識分子的處置和安排都無人過問。隨著1968年全國奪權鬥爭進人尾聲,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單位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如何處置這些人,讓他們有組織、有係統的繼續受到"觸及靈魂"的"鬥、批、改",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5月7日,成立了僅3個多月的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在進行"鬥、批、改"精簡機構的過程中,組織大批機關幹部下放勞動,在慶安縣柳河辦了一所機關農場,定名"柳河‘五七’幹校"。幹校人數後來陸續增加,到10月初,共有學員504人,主要是原省直屬機關的幹部。學員在校耕種了3000餘畝土地,辦起了小型工廠企業,在勞動中接受"思想改造"。經過近5個月的實踐,柳河"五七"幹校總結出一套經驗。對此,毛澤東批示:"廣大幹部勞動下放,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年10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題為《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的通訊,並在編者按中公布了毛澤東關於幹部下放勞動的最新指示。編者按指出:"毛主席的這個最新指示,對反修防修,對搞好鬥、批、改,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引起我們各級幹部和廣大革命群眾的高度重視。希望廣大幹部(除老弱病殘者外),包括那些犯過錯誤的幹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勞動的過程中重新學習,使自己精神麵貌來一個比較徹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員會工作的新老革命幹部,也要執行毛主席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勞動,使自己不脫離勞動人民,既當‘官’,又當老百姓。新幹部要特別注意不要染上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一切依靠秘書、做官當老爺的剝削階級壞作風,要保持無產階級朝氣勃勃的革命的青春。"月14日,《人民日報》登載柳河"五七"幹校革命委員會的《靈魂深處的一場大革命——創辦柳河"五七"幹校的基本體會》。《體會》分三部分:"光輝的‘五七’指示是辦校的根本方針"、"改造世界觀是辦校的根本任務"、"同工農兵相結合是辦校的根本途徑。"《體會》說:"在籌辦‘五七’幹校的時候,省革命委員會就明確指出:‘五七’幹校要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以毛主席光輝的‘五七’指示為指針……培養造就一批永遠忠於毛主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共產主義新人。""‘五七’幹校是‘煉人’的。在幹校,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改造世界觀這個問題轉的。學員的生產勞動、學習、軍訓、日常生活,都和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鍛煉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心緊緊地聯結起來。戰地整風、地頭講用會、戰評會、批判會已成為‘五七’幹校學員們自覺的製度","柳河‘五七’幹校從創辦的那一天起,就把改造學員的世界觀,看作頭等重要的任務","我們把他們放在風口浪頭上,去經受考驗和磨煉,去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遠征開荒,攔河築壩,別人認為幹不了的事情,他們幹,還要幹好。""柳河‘五七’幹校辦在三大革命運動第一線,走到工農群眾中來了。學員同原來農場的100多名工人和貧下中農混合編隊,為同工農群眾相結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到工農群眾中來,並不等於就同工農結合了。要真正做到同工農相結合,必須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結合的過程,就是兩種世界觀鬥爭的過程,就是無產階級世界觀戰勝資產階級世界觀的過程"。
此後,以柳河"五七"幹校為樣板,全國各地刮起了創辦"五七"幹校之風。到"五七"幹校下放勞動的,除部分在職幹部外,主要是"文革"中受到打擊已靠邊站的幹部和知識分子。當時中央和國務院所屬各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個省、市、自治區創辦"五七"幹校106所,先後下放幹部數十萬人。林彪、江青一夥利用"五七"幹校的形式,繼續打擊迫害大批幹部和知識分子。1969年10月林彪借口"戰備"發出的"一號命令"成了驅趕靠邊站幹部和知識分子的最後通牒。毛澤東指示中雖然把"老弱病殘"排除在外,但實際上,下放時,六七十歲的老人和許多患慢性病的體弱人員也往往被無情地下放到"五七"幹校,或插隊落戶到農村生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