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調"勞動改造",當時的"五七"幹校大多數選在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偏遠、貧窮地區。下放的機關幹部和知識分子往往不分年齡、性別,編成連‘、排、班,按時出工勞動。勞動中,"五七"幹校的負責人往往人為地製造困難,加大勞動強度,如限製夥食,雨雪天出工,讓老人、婦女等從事打井、挑糞、蓋房、放養牲畜等重活。此外,在"五七"幹校下放的幹部、知識分子還要進行無休止的思想彙報,進行"觸及靈魂"的"鬥私批修","問題"嚴重者會受到批判鬥爭。大批下放幹部和知識分子在這樣的"思想改造"中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

"五七"幹校是"文化大革命"特定曆史條件下"左"傾錯誤的產物。它既不可能是任何進步意義上的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機構改革措施,也不可能有利於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深入實際、聯係群眾的有效形式。事實證明,這種以懲罰幹部、歧視知識分子、片麵強調體力勞動重要性為指導的"五七"幹校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消耗了大批幹部、知識分子的寶貴時光,給林彪、江青一夥打擊迫害幹部、知識分子以可乘之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因此,"五七"幹校遭到了普遍的抵製和反對。

2月17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停辦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自此,各地"五七"幹校陸續撤銷。

劉少奇冤案的鑄成

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通過關於對劉少奇的"審查報告",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被戴上"叛徒、內奸、工賊"的帽子,後來,劉少奇被迫害致死。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最大的曆史冤案。

劉少奇冤案的鑄成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

.毛澤東對中央在一線工作同誌的不滿。

毛澤東在1966年8月5日寫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明確地表明了毛澤東對劉少奇等在一線工作的中央領導同誌的不滿。它以派工作組為直接依據,而追溯到1962年以來中共中央在工作指導方針上的分歧,提出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之外,另有一個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

由於毛澤東與劉少奇的分歧,使得毛澤東下決心"炮打司令部"。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會見斯諾時,當斯諾問毛澤東什麼時候決定打倒劉少奇時,毛澤東回答:"那就早噦。1965年1月,二十三條發表。二十三條中間第一條就是說四清的目標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當場劉少奇就反對。"在解釋為什麼"炮打司令部"時,毛澤東說:"那個時候的黨權、宣傳工作的權、各個省的黨權、各個地方的權,比如北京市委的權,我也管不了了。"顯然,毛澤東把劉少奇與他在工作上的分歧,誤認為是劉少奇在奪權。這正是毛澤東為什麼要打倒劉少奇的原因。

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改選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常委由原來的7人擴大為11人。即: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林彪的名次排列在緊接毛澤東之後,劉少奇則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這標誌著劉少奇在黨內的地位的下降,實際上被廢除了接班人的地位。

.林彪、江青一夥的推波助瀾。

毛澤東的大字報等於向全國、全黨發出了一個戰鬥號召:打倒那個另立於黨中央之外的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8月17日,這張"大字報"作為"中央文件"下發,傳達到縣團級。經過紅衛兵的傳抄散播,迅速傳遍全國。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劉少奇處於被不點名批判的地位。8月21日,《紅旗》雜誌第ll期發表《在毛澤東思想的道路上勝利前進》的社論指出:"不管他的職位多高、資格多老,聲望多大,隻要他不按照毛澤東思想辦事,反對毛澤東思想,就要對他的錯誤主張進行堅決的抵製,就要對他進行堅決的鬥爭,一直到罷他的官,撤他的職。"隨後,清華大學校園內出現了《劉少奇同誌7月29日講話是反毛澤東思想》的大字報,直接向劉少奇宣戰。

lO月9日至28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林彪、陳伯達在講話中提出:劉少奇、鄧小平,他們提出並執行了一條"壓製群眾,反對革命"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劉鄧路線,就是毛主席大字報說的’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的路線"。還說:"在一個短時期內,劉、鄧的這條路線是取得了一個差不多統治的地位,全國照他們的這條路線執行。"林彪、陳伯達的目的是把鬥爭的矛頭,更明確地指向劉少奇、鄧小平和全國各級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