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2月29日,在長江下遊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和浦江之間的寬闊江麵上,南京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它是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建造的一座特大公路、鐵路兩用橋。

南京地處長江下遊,與上海、蘇州、杭州等地一起很早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長期以來,交通十分落後。1908年滬寧線建成通車,19兒年津浦鐵路南端修通,長江下遊的鐵路交通有所改觀。但由於長江天塹無法逾越,江南、江北的火車仍相望而不能相通。1933年建成輸送能力很低的火車輪渡,約需兩小時才能將火車運過對岸,且每天隻能載運一對客車或貨車。1937年輪渡被日軍飛機炸毀。1941年~1943年,汪偽政權又建造了兩艘輪渡,運載能力仍很有限。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曾打算在南京建造大橋,並進行過規劃勘測,但由於曆史的原因,這始終隻是紙上談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解決中國東部因長江險阻而運輸不暢的問題,在當時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有限的情況下,首先關注的是提高運載列車過江的能力。至1958年"大躍進"開始時,南京已建成了多艘火車輪渡,使綜合通過能力提高到單向日渡車1240輛,年運輸能力達1400萬噸。但是,這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運量需要,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隻有在南京建造一座橫跨大江南北的大橋。新中國國民經濟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國家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高漲,為修建南京長江大橋提供了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援。

,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全長1670米的長江上第一座橋梁——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通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積累了建設跨長江特大橋梁的經驗。建設南京長江大橋很快提上了中國政府的議事日程。

10月,南京長江大橋的前期準備工作——勘測設計開始進行。鐵道部協同中國科學院,邀請全國有關科研、設計、工程等各方麵的專家學者200多人,群策群力,聯合攻關,共同研討大橋的設計及技術問題,先後提出了上部結構方案39個,下部結構方案10個,美術方案40幅。經過反複地分析和比較,專家組向鐵道部提交了最後方案,很快為鐵道部認可批準。

9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鐵道部和江蘇省、南京市兩級地方政府有關人員組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委員會。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委員會成立後,立即開始了大橋的籌建工作。1960年1月,南京長江大橋正式動工興建。不久,由於國家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開始進行全麵的經濟調整,基本建設的投資規模縮小,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速度也放慢了。1964年以後大橋建設才出現高潮。"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參加建橋的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不顧"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嚴重幹擾,身處逆境仍然堅定地從事建設工作。他們克服了江麵寬闊、水深浪急、水下地質條件複雜、沿海強台風和海潮侵襲等自然困難,決心在帝國主義預言家們斷言不能修橋的南京建起一座大橋。

南京大橋的建設者們發揚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苦幹加巧幹,南京長江大橋一步步向江中延伸。在架設公路引橋的預應力梁時,加架用的大龍門吊機被橫穿工地的金川河阻擋,大家齊心協力,僅用了10個半小時就使50多米高、100多噸重的龐然大物大龍門吊機通過了金川河。在建造難度很大的雙曲拱橋時,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經過6個月100多次的試驗,完成了混凝土的合理配方,在正式建設中,僅用了69天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雙曲拱橋的架設任務。為建設一流的現代化大橋,建設者們研製成功了大型振動打樁機、汽動式大型鑽機,采用了體拚裝機器樣板鑽孔、循環壓力灌漿、氦氧深潛水作業、動能止擺船、接泥式吸泥機等多種先進技術,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在建設大軍的努力下,1968年9月,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勝利建成。10月30日,鐵路橋通車。12月29日,南京長江公路橋又提前半年建成通車(原定1969年7月1日通車)。至此,南京長江大橋全麵建成通車。當日上午,南京市5萬軍民冒雨齊集橋頭,隆重集會,慶祝南京長江大橋提前全麵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