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當時現有橋梁中最大的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正橋是雙層鋼桁梁橋,全長1577米。下層為主線鐵路橋,寬15米,可同時對開列車。上層為公路橋,寬19.5米。其中正行車道寬15米,可並行4輛大型汽車;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正橋由9個橋墩和10孔鋼梁建成。根據橋址處水深湍急和地質複雜的不同水文條件,橋墩基礎設計深達70至80米,其中人土深度達50至60米,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礎、鋼沉井加管柱基礎、浮式鋼筋混凝土沉井基礎和鋼板柱圍堰管柱基礎等4種墩台基礎加以解決。10孔鋼梁中,浦口岸第1孔為跨徑128米的簡支鋼桁梁,其餘為3聯9孔(3孔為1聯)跨徑各160米的連續鋼桁梁。橋的主桁梁及鐵路橫梁等注意結構,采用16錳低合金鋼和性能近似的橋梁鋼,節約鋼材近15%至18%。橋下通航淨空寬120米、高30米,可通行5千至萬噸級的海輪。正橋兩端各建一對高97.6米的橋頭堡,橋頭堡前麵各有一組10米高的工農兵群雕塑像。鐵路引橋由南北兩岸共159孔(每孑L跨度31.7米)預應力混凝土梁組成。公路引橋由18孔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雙曲拱橋和73孔雙曲拱落地結構組成。鐵路橋麵鋪設焊接長鋼軌。公路橋麵鋪用輕質材料粉煤灰陶粒鋼筋混凝土板,比普通鋼筋混凝土輕20%至30%。正橋連同兩端引橋的總長度是:鐵路橋全長6772米(正橋1577米,兩岸引橋5200米),長度為武漢長江大橋的4倍;公路橋4589米(正橋1577米,兩岸引橋301_2米),步行過橋要走1個多小時。
南京長江大橋從1960年1月施工,曆時9年建成通車,全橋總投資2.87億元。它的建成開創了我國自力更生修建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同時,它的建成也把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津浦路和滬寧路連接起來,把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連接起來,把經濟富裕的江南與首都北京、華北大平原連接了起來,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有重大的意義。
"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
"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是以"反修防修"為號召,動員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一場大規模運動。這種勞動就業方式,自50年代中期以來就為中共中央所鼓勵過,但規模有限。它成為涉及千家萬戶的一場大規模運動,是"文化大革命"中落實"最新"、"最高指示"的結果。
"文化大革命"初期,廣大青年學生出於對黨和毛澤東的信賴,懷著防止國家變色的真誠願望,響應毛澤東"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走上社會,"造修正主義的反",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混亂。由於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革命"上,忽略了中學畢業生的出路問題。正常情況下,中學畢業生的出路或是繼續升學或是就業。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中招生、考試製度的廢除,大學已停止招生,中學教學秩序也已徹底打亂,無法接納初中畢業生;國民經濟的全麵衰退,使絕大多數工礦和基層沒有能力再招收新工人。在這種情況下,1966年、1967年兩屆高、初中畢業生滯留在校內的人數達到數百萬。大量的中學畢業生不能分配離校,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也成為學校和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1967年的"全麵奪權"已使大多數地方黨政機關的工作陷於癱瘓,革命委員會尚未建立,沒有有效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1968年,積壓在校的學生已有三屆,人數共計有1350餘萬,中學畢業生的分配問題愈加緊迫。此時,大多數地區已陸續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從組織力量上看,已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這一問題也提到了中央的議事日程上。
4月,中共中央轉發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大專院校畢業生分配工作報告的批示,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畢業生分配是個普遍的問題,不僅有大學,且有中小學。"批示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各大中小學麵向農村、邊疆、工礦、基層(即"四個麵向"),及時做好畢業生的分配工作。但是,由於高校仍未恢複招生,國民經濟持續衰退,工礦、基層仍無法吸收新人員,中學畢業生的分配去向隻有農村和邊疆兩條路了。
9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關於知識分子再教育問題》的文章,文章發表了毛澤東的"指示",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接受"再教育"的概念:"從舊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這樣的知識分子,工農兵是歡迎的。"為了落實毛澤東的指示,在工宣隊、軍宣隊陸續進駐學校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同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宣傳與動員也熱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