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政治報告提出要準備和美蘇"打常規戰"、"打核大戰"。6月,蘇聯領導人在共產黨、工人黨國際會議上繼續攻擊中國共產黨,揚言要對中國實施核打擊。這加重了中共黨內業已存在的關於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論斷09月,周恩來與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達成了避免武裝衝突的口頭諒解010月中旬,根據毛澤東關於國際形勢有可能惡化的判斷,中共中央決定緊急疏散在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林彪趁機發出"一號命令",全國掀起"要準備打仗"的戰備高潮0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在北京恢複,兩國關係趨於緩和。
這一年,由於政治形勢略有穩定,周恩來抓住時機,布置編製了1969年國民經濟計劃。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遏製了"文革"以來經濟全麵衰退的勢頭,使全國的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工農業生產恢複到1966年"文革"前的水平。但計劃和經濟管理仍未走t-iE軌。這一年,國家計委還下發了關於財政、企業、物資等管理體製改革的文件,部分中央、部屬企業開始下放。
全國計劃座談會年全國計劃座談會是在"文革"初期全國動亂局麵基本結束的形勢下,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由國家計委組織召開的。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討論1969年國民經濟計劃的編製和體製改革問題。
"文革"初期,受"打倒一切,全麵內戰"的影響,國民經濟陷入嚴重的混亂之中,原有的經濟指揮和管理係統失靈,1967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不能貫徹實行,1968年則因缺乏統計資料而無法製訂年度計劃。這兩年的國民經濟出現全麵衰退情況。1968年底,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基本結束了全國的動亂局麵,社會秩序相對趨於穩定,經濟的指揮和管理也有了相應的機構。周恩來總理抓住這一時機,開始著手恢複"文革"初期全麵衰退的國民經濟。
12月12日,周恩來總理指示編製1969年國民經濟計劃。國家計委根據這個指示,在當時的條件下,組織了一個由軍代表、老幹部和群眾組織代表參加的30餘人的計劃起草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草擬了《1969年國民經濟計劃綱要(草稿)》。
2月16日至3月24日,國家計委召開了中斷兩年的全國計劃會議。會議討論了《1969年國民經濟計劃綱要(草稿)》。這一綱要提出了1969年的國民經濟的5項主要任務:(1)高質量地全力保證毛澤東著作的出版,大力發展廣播事業。要求年內出版《毛澤東選集》l至4卷2000萬部,《毛主席語錄》和《最高指示》3億冊,還準備出版《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6卷;繼續動員400萬知識分子青年上山下鄉;隨著文教機構和學校的下放,文教事業經費改歸省、縣兩級來掌握;力爭提前完成超功率對外短波電台和對內中波電台的建設。(2)大力發展農業,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用於農業的鋼材由前兩年的83萬噸增加到約160萬噸。(3)大力加強國防工業、基礎工業和內地工業的建設,力爭3到5年改變北煤南運的狀況。(4)安排好輕工市場,繼續提倡晚婚和計劃生育,進行免費或低價口服避孕藥的試點,以上海為中心重新組織南方12省市消滅血吸蟲病的預防和醫療工作。(5)繼續狠抓交通運輸。計劃規定了1969年的主要經濟指標:糧食比上年增長6%左右;棉花增長10%左右;鋼產量1600萬噸到1650萬噸,比上年預計增長720萬噸到770萬噸;原煤2.75億噸到2.8億噸,比上年增長5800萬噸到6300萬噸;原油1850萬噸到2000萬噸,增長270萬噸到420萬噸;發電量980億度到1000億度,增長273億度到293億度;棉紗1000萬件到1050萬件,增長250萬件到300萬件;鐵路貨運量5.8億噸,增長1.7億噸。計劃1969年工業總產值約比1966年增長15%;鋼、鐵、原油、水泥、機床、發電設備、棉紗、棉布、紙等很重要產品的產量,將提前一年達到或超過"三五"計劃原定的1970年的指標。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按193億元安排,大中型項目1100多個,其中新建的約130個。社會商品零售額約770億元,比上年增長6%。財政收支各為570億元。計劃增加職工150萬人。周恩來總理對這個計劃曾提出過許多修改意見,建議削減印刷毛澤東著作及《毛主席語錄》的數量,以節約原材料來增加生產急需的產品,還批評了在製作毛主席像章上的浪費現象,責令物資管理部門收回批發用於製作像章的5000噸鋁;強調在編製計劃時,確定生產指標要實事求是,要估計到完成計劃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承認計劃也有不夠確切的地方。同時,他還指出,"文化大革命"以來放鬆了計劃生育工作,結婚的多了,孩子生得多了,要抓緊控製人口的工作。會後,各地代表在執行這個計劃時,還討論補充了一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