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7日,林彪借毛澤東關於國際形勢有可能突然惡化的估計,私自發出《關於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即第一號令),要求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抓緊武器的生產,指揮班子進入戰時指揮位置等。隨後,各地加強了戰備動員、教育工作,按戰時要求組織指揮機關,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物資,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實,修築戰備公路、橋梁,製造輕武器,儲存戰備物資,建立戰時生產領導體製,組建了防化、消防、救護、運輸、搶修、治防等隊伍,加強了通訊警報網的建設。許多重要工廠和工業設施向邊遠地區大搬遷大轉移或醞釀搬遷轉移。整個國家處於臨戰狀態。
中蘇恢複邊界談判之後,中蘇邊境形勢趨向緩和,備戰高潮也逐漸降下溫來。1970年,盡管毛澤東認為"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各國人民必須有所準備",盡管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仍把對付國外敵人的突然襲擊和大規模人侵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以致在經濟建設中提出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狠抓戰備,促進國民經濟的新飛躍"的口號,但是像九大前後那樣的備戰高潮卻沒有出現。1970年以後,中國的備戰工作逐漸轉入常規性常備性的正常階段。
中共九大前後的備戰高潮雖然在國防建設和三線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驟然猛增的國防戰備費一方麵擠占了經濟建設的投資,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麵則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浪費。耗費國家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成的防空洞、防空壕多數在後來閑置無用;城市人口疏散、工廠企業搬家、兵力物資調動也造成了大量的物力浪費。同時,由於當時認為搞好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大最好的備戰,因而,九大前後的備戰高潮在政治上也助長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錯誤理論的發展。
九大前後的備戰高潮對當時全球的戰略形勢也產生了影響,引起了美蘇兩國的連鎖反應。美國除繼續增兵越南南方外,還在地麵、空中增加了對中國的偵察活動;蘇聯也把空軍和太平洋艦隊調到中國邊境,駐遠東地區的蘇聯部隊也由15個師增加到40個師,後來甚至超過50個師。盡管中國的大規模備戰完全是防禦性的,但積極的防禦戰備也使得任何國家都不敢輕易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備戰高潮對於避免戰爭、走向緩和有一定的作用。
"鬥、批、改"運動的全麵展開"鬥、批、改"是毛澤東提出的"文化大革命"的三大任務和核心內容,是在"左"傾思想指導下的一次政治運動。它的提出是在"文化大革命"發動之時,但其全麵展開是在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之後,並一直持續到1970年。
8月8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規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這段話後來被概括為"一鬥、二批、三改",簡稱"鬥、批、改"。經過兩年的造反、"批判"、"奪權",當"全國山河一片紅"實現時,"鬥、批、改"的一些任務已經實現,多數則因當時動亂的局麵,執行得並不"理想"。毛澤東認為"文化大革命"遠未取得勝利,因此又提出了"鬥、批、改"的具體內容。
《紅旗》雜誌1968年第12期刊登了姚文元8月25日寫的文章《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公布了毛澤東關於"鬥、批、改"分階段進行的最新指示:"毛主席最近指出:‘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整黨,精簡機構、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下放科室人員,工廠裏的鬥、批、改,大體經曆這麼幾個階段。"這裏說的雖然隻有"工廠",其實全國都是如此。
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麵勝利萬歲》的社論,宣稱文化大革命進入了"鬥、批、改"階段。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在"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指導下,作出了實行"革命大聯合和革命三結合"、"認真做好清理階級隊伍工作"、"認真做好整黨工作"以及工人階級永遠要領導學校等部署。全會公報要求全國"實現毛主席提出的關於鬥、批、改各個階段"的任務。
4月,中共九大召開。毛澤東認為,無產階級需要繼續前進,要"認真搞好鬥、批、改",把上層建築領域中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林彪在代表中央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專門列了"認真搞好鬥、批、改"的內容,向全黨提出"我們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一個一個工廠,一個一個學校,一個一個公社,一個一個單位,深入細致地、腳踏實地地、合理地完成這些任務"。在九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表示:"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繼續。這個革命,還有些事沒有做完,現在還要繼續做,比如鬥、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