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五七指示》中,毛澤東指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也強調:"改革舊的教育製度、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方法,是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在各類學校中,必須貫徹執行毛澤東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全麵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有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文革"開始後,毛澤東多次就大學如何辦發表指示。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批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之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毛澤東在談到辦文科院校時又強調"要以社會為課堂","以階級鬥爭為主課"。這些提法明確地表達了大學要到社會和實踐中去辦的思想,從而為高等院校下放埋下了伏筆。

隨後,林彪、江青集團利用手中的權力,歪曲毛澤東教育革命的主張,散布和發展了這些主張中偏激和錯誤的部分,為高等院校下放大造輿論。同時,他們又在高等院校內煽風點火,鼓動和教唆青年學生"革命"、"造反"、"懷疑一切"、"打倒一切",使高校長期停課,派性充斥,山頭林立,武鬥不斷,無政府主義泛濫,成為教育戰線乃至國家的重災區。從1968年下半年起,各高校陸續進駐了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高校的秩序漸漸恢複正常。由於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動亂的根源,再加上林彪、江青集團的破壞,教育革命的問題仍未解決,高校中動亂依舊。1969年,"文革"進入"鬥、批、改"階段,高等院校的出路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江青等人進一步策動高校下放。

2、3月召開的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上印發了《中央各部關於企業管理體製下放的初步設想》,其中對中央部門直屬的大專院校集中在大城市、脫離實際的情況提出了批評。冶金、煤炭、石油等19個部委提出將所屬的大專院校下放到廠礦去。8月1日,國家計委發出的《關於企業體製下放情況簡報》中指出:石油部直屬的14所大專院校中已有13所下放地方,林業部門正準備下放所屬大專院校。這時下放部屬高等院校隨企業下放而零星出現的。大規模高等院校的下放是在其主管機關教育部撤銷之後發生的。

lO月,教育部撤銷。教育部及其所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函授學院等事業單位全體幹部、職工共1258人,在教育部軍管小組和駐教育部的工人宣傳隊的帶領下,下放到安徽鳳陽縣教育"五七"幹校勞動鍛煉,繼續進行"鬥、批、改"。教育部的撤銷和全體幹部、職工的下放使全國教育工作失去了統一領導。

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內容是:國務院各部門所屬的高等院校(包括半工半讀、函授學校),設在北京市的,仍歸有關部門領導;設在外地的,可交由當地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領導;與廠礦結合辦校的,也可交由廠礦革命委員會領導;設在其他地方的,交由當地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領導。教育部所屬的高等院校(包括函授學校),全部交由所在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領導。高等院校在本校所在省、市、自治區以外設有分校或教改機構的,則實行以總校為主、當地革委會為輔的雙重領導。下放給地方的高等院校,除了為當地培養人材外,還要為國家培養人材,因此,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分配,都納人國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