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蘇聯代表團成員是:團長庫茲涅佐夫,副團長是馬特洛索夫,團員葉裏紮維金、齊赫文斯基、安塔會凱維奇、納西諾夫斯基、列比亞特金。談判一開始,中國方麵根據周恩來與柯西金會談達成的諒解,即雙方先達成一個使談判不受武力威脅的臨時協定,進而談判邊界問題的前提,將9月18日中國政府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信改寫成臨時措施協議草案提交蘇方。蘇方卻從兩國政府的諒解向後倒退,拒不討論草案,甚至根本否認兩國政府首腦達成了諒解,口口聲聲隻要求立即開始邊界談判。

會談經過一段交鋒後,周恩來在一次交談中說:兩國總理達成的諒解都不算數,談判有什麼用?不能開這個端。在請示毛澤東後,他決定:要堅持地攻下去。據此,中方代表團向蘇方代表團列舉了兩國政府首腦機場會見的記錄,蘇方無言以對,隻得派下層工作人員和中方透露說,這是他們最高層的意思。隨後,中方才明白蘇聯用意所在。談判開始後不久,10月25日,蘇聯和美國共同宣布,將舉行兩國限製戰略武器談判。11月18日,蘇聯又在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地區建立中亞軍區。實際是想用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壓力來迫使中國就範。

但中國仍按事先準備好的談判策略,堅持先討論臨時措施協定。在中方的一再堅持下,蘇方雖不得不討論臨時措施,卻又不承認中蘇邊界存在著爭議地區。中方強調指出:承認存在爭議地區,隻是承認中蘇雙方對這些地區的領土歸屬有爭議;關於這些爭議地區究竟應歸誰所有,需要留待將來討論邊界走向時解決。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也是柯西金在機場會談中所同意的概念。蘇方卻硬說:中方提出的"爭議地區"的概念是對蘇聯提出領土要求,是企圖不經劃界就事先解決領土問題。由於蘇方頑固堅持這一立場,使中蘇邊界談判陷人僵局。12月下旬,蘇方代表團團長庫茲涅佐夫返回蘇聯,談判進入休會期。

5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對蘇方代表團副團長說:我們應當好好談判,談出個睦鄰關係來,要耐心,要文鬥不要武鬥。

但庫茲涅佐夫回到北京以後,談判仍無進展。蘇方為擺脫不願達成臨時措施協議的窘境,建議雙方發表一項互不使用武力的聯合聲明。周恩來指出:一項空洞的意向性的聲明哪能解決大軍壓進的緊張局勢?後蘇方又改提簽訂互不使用武力或互不侵犯條約。周恩來指出:談緩和邊境局勢,連維持邊界現狀、避免武裝衝突、武裝力量在爭議地區脫離接觸的協議也不願達成,談邊界連存在爭議地區都不承認,還侈談什麼條約?大概他們早就忘了,中蘇之間不是還有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嗎?實在是個諷刺。

中蘇邊界談判自1969年恢複以來,延續了將近9年,中國代表團先後由喬冠華、韓念龍、餘湛率領;蘇聯代表團團長先後為外交部副部長庫茲涅佐夫、伊利切夫。由於蘇方始終不承認中蘇邊界存在著爭議地區,雙方始終未能達成協議,但兩國邊界也未再發生大的武裝衝突。

7月以後,中蘇邊界談判一直處於休會狀態。1980年1月,因蘇聯人侵阿富汗,中國方麵宣布中斷雙方國家關係,中蘇溈界談判隨即停止。

紅旗渠的建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一直注重發展農業,注重興建大型水利工程。1969年,中國人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克服"文革"帶來的重重困難,先後勝利建成了紅旗渠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紅旗渠位於河南林縣境內。林縣曆史上是水貴如油、十年九旱的貧困縣,群眾喝水往往要到幾裏、幾十裏以外的地方擔水。農業長期處在種一葫蘆收兩瓢的低產狀態。新中國成立後,林縣人民著重解決水的問題,先後修建了英雄渠、抗日渠,擴大了水澆地的麵積。但1959年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又使林縣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困難。林縣人認識到,要結束林縣幹旱缺水的曆史,隻有引用水量充足的漳河水。1960年2月,"引漳人林"的紅旗渠工程正式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