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工程是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係,由總幹渠和一、二、三幹渠及許許多多的支渠、鬥渠構成。總幹渠迂回盤繞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橫穿過崇山峻嶺,飛跨峽穀深澗,是紅旗渠的主動脈。總幹渠首起山西省平麵縣濁漳河侯壁斷下600米處,到林縣分水嶺止,全長70公裏,渠寬8米,深4.3米,設計流量為每秒25立方米。一幹渠自分水嶺向南,全長41.5公裏,渠寬6.5米,深3.5米,引水量為每秒14立方米,是紅旗渠灌溉麵積最大的一條輸水道,主要灌溉林縣太行山脈東側的大片土地。一幹渠在合澗與英雄渠相接,又通過英雄渠接通弓上水庫,擴大了紅旗渠的灌溉效益。二幹渠自分水嶺向東南繞山腰直抵安陽縣境,全長48公裏,寬3.5米,深2.5米,引水量為每秒7.7立方米,主要灌溉林縣東北部大片土地。三幹渠自分水嶺向東北繞山至東崗盆地,全長12公裏,寬2.5米,深2.2米,引水量每秒3.3立方米。

,總幹渠和一、二、三於渠完工,初步實現了"引漳人林"的設想。1969年7月,以紅旗渠為主的支渠配套工程完工,使全縣從山坡到梯田,從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個水庫星羅棋布、渠道縱橫交錯的自流灌溉網。林縣絕大部分農田都在這個灌溉網內。

紅旗渠修在太行山的懸崖陡壁上,地形條件十分複雜,工程中的困難無法想象。林縣人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投人到這項工程中。他們逢山鑽洞,遇河架橋,斬山劈嶺,鑿石導河,苦戰十年,終於在太行山上建起了一條"人造天河",創造了人間奇跡。長616米、高5米、寬6.2米的青年洞這個總幹渠上最大的隧洞,是林縣人民懸空施工,錘打炮轟硬挖出來的;一幹渠上的咽喉工程官圓渡橋是林縣人自己設計的。橋下過洪水,橋中過渠水,橋上行汽車,使橋、渠、河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林縣人民的智慧;雖然缺少現代的運輸工具,林縣人憑著肩扛手搬,在二幹渠上建造了長413米、寬4米、高15米的奪豐注槽和長680米、寬7.5米、高15米的過江渡槽。下流河水,上行汽車,頂端渡槽過槽水。三幹渠上,林縣人民采用"豎井分段"作業法,沿隧洞從同頂開鑿了34個豎井,各向兩邊沿洞線施工,鑿通了長4公裏、寬深各2米的曙光洞。據統計,紅旗渠共修幹、支渠道595條,長1500公裏,削平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180個,總長26公裏,架設渡槽(橋)155座,總長6.5公裏;共挖砌土石方1819.58萬立方米,混凝土1.88萬立方米,渠道綠化960公裏。

紅旗渠建成後,林縣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成了"渠道繞山頭,清水到處流,旱澇都不怕,年年保豐收"的富饒山區。糧食畝產連年上升,林、漁、畜牧、工、商、文教衛生事業也都全麵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難怪紅旗渠被林縣人民自豪地稱為"幸福渠"。

林彪發布戰備的"緊急指示"

10月17日,林彪發布了"關於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次日,這個指示被黃永勝冠以"林副主席第一個號令"向全軍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