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的回顧與前瞻(4)(2 / 2)

這是敦煌研究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甘肅出版敦煌書最多的門類。

四是有關敦煌研究的翻譯圖書。如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主編的“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譯叢”,收錄了國外敦煌學研究的名著名篇,是我國引進較早的這方麵的學術成果,包括以下卷冊:[法]戴密微著、耿昇譯《吐蕃僧諍記》(甘肅人民,1984);[日]周藤吉之等著,薑鎮慶、那向芹譯《敦煌學譯文集——敦煌吐魯番出土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甘肅人民,1985);[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甘肅人民,1987);[日]鈴木俊、山本達郎等著,薑鎮慶、李德龍等譯《唐代均田製研究選譯》(甘肅教育,1992);《國外敦煌吐蕃文書研究選譯》(多人著譯,甘肅人民,1992)。

另外,[英]彼得·霍普科克著、楊漢章譯《絲綢之路上的外國魔鬼》(甘肅人民,1983),敦煌文物研究所編的《敦煌譯叢》(甘肅人民,1985),[英]約翰·馬歇爾著、王冀青譯《犍陀羅佛教藝術》(甘肅教育,1989),耿昇、唐健賓翻譯的《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甘肅人民,1993初版,2007再版),王冀青《斯坦因第四次中國考古日記考釋》(甘肅教育,2004)等,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譯著。

五是有關敦煌學和敦煌曆史文化的通俗讀物。早在1957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編的《敦煌莫高窟》一書。20世紀80年代,該社組織出版“絲路叢書”,其中楊建新、盧葦編寫的《絲綢之路》(1988)頗有影響。陳良《絲路史話》(甘肅人民,1983)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壁畫故事》(共三輯,甘肅人民,1984)因出版時間較早,廣為人知。此後,這方麵普及讀物的出版未曾間斷,如謝生保《敦煌藝術之最》(甘肅美術,1992),胡同慶、羅華慶的《敦煌學入門》(甘肅人民,1994),謝生保《敦煌古跡名勝》(甘肅人民,1994)、《敦煌佛教故事選》(甘肅少兒,1995),敦煌研究院、甘肅少兒出版社的《敦煌壁畫故事》(新繪連環畫,5冊,1995),高德祥、陳鈺《美麗的敦煌》(甘肅美術,1997),陳作義《敦煌失寶記》(甘肅人民,1998),“隴文化叢書”(甘肅教育,1999)中的《劫塵遺珠—敦煌遺書》(黃征著)和《甘肅石窟寺》(董玉祥著),柴金明《敦煌寫真》(甘肅人民,1999),聶鋒、祁衛東《敦煌莫高窟》(甘肅美術,2000),台建群《莫高窟覽要》(甘肅美術,2000),馬德《敦煌石窟知識詞典》(甘肅美術,2000)、聶鋒《敦煌曆史文化藝術》(甘肅人民,2001),汪曉軍等《敦煌童話》(甘肅少兒,2002),馮驥才《人類的敦煌》(敦煌文藝,2005),陳鈺、何家蓉《敦煌壁畫故事大觀》(甘肅美術,2007),等等。這類圖書數量很多,對普及敦煌學知識、傳播敦煌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通俗讀物中也有一些叢書。如甘肅少兒社的“敦煌童話叢書”(10種,1998)是以敦煌壁畫為素材、以少年兒童為對象創作的童話作品。甘肅人民社的“敦煌文化叢書”(17冊,2000)或介紹敦煌曆史文化,或選析敦煌文學作品,或講述敦煌壁畫故事,其中不乏優秀之作。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柴劍虹、榮新江主編的“走近敦煌叢書”(2007,2008)可謂內容係統、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包括以下12冊:

鄭炳林、李軍《絲路明珠—敦煌》,王惠民《三危佛光——莫高窟的營建》,榮新江《華戎交彙——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王冀青《國寶流散——藏經洞紀事》,郝春文《石室寫經——敦煌遺書》,趙聲良《藝苑瑰寶——莫高窟壁畫與彩塑》,譚蟬雪《盛世遺風——敦煌的民俗》,王克芬、柴劍虹《簫管霓裳——敦煌樂舞》,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高啟安《旨酒羔羊——敦煌的飲食文化》,李重申、李金梅《忘憂清樂——敦煌的體育》,劉進寶《遺響千年——敦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