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紅軍情報部遠東情報組織,由於叛徒出賣被俘。抗日戰爭初期,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保釋出獄,在長沙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到太行山,先後在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華北《新華日報》社任總會計兼管委會秘書主任,華北新華書店審計室主任等。1942年5月反“掃蕩”中犧牲。
常蘇民(1910-1991),山西長治人。1929年畢業於山西國民師範藝術科,任山西省第四女師音樂教師。抗日戰爭初期,參加山西抗日決死縱隊,任怒吼劇團團長。1939年任晉東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來到武鄉。後調晉西北藝術學校教育長兼音樂係主任,1949年隨軍南下入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四川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四川分會主席,四川音樂學院教授、院長、顧問,作品有電影音樂《劉蘭》、《猛河的黎明》,電影插曲《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船工號子》等。著有《山西梆子音樂》。
崔家俊(1927-),山西陵川人。1938年11歲時入伍,抗日戰爭期間,一直在太行山劇團工作,隨劇團參加了磁武涉林戰役、關家堖戰鬥和黃崖洞保衛戰等,1943年底,到太行聯中學習,1945年調晉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劇團(原一二九師先鋒劇團)。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隨二野九縱隊南下,參加了淮海、渡江和解放中南和大西南等戰役。任劇團分隊長、創作組長、戲劇指導。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誌願軍十五軍文工團副團長和三兵團文工團隊長,參加了上甘嶺等多次戰役。1955年歸國後被授予少校,後晉升為中校。1958年調北京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先後任旅大警備區文工團政委,沈陽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創作組長,長春警備區副政委、顧問等職。作品有電影劇本《上甘嶺》等。
葛一虹(1913-2005),上海嘉定人。1932年畢業於上海南洋中學,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專攻物理化學,在校期間籌組“大同劇社”、暴風雨劇社,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1936年創辦《新演劇》雜誌,1938年在重慶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戲劇界監事。193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成的作家戰地訪問團,%並隨便團來到武鄉訪問。回重慶後任《中蘇文化》常務編董謙(1911-),筆名江橫,山西洪洞人。1933年在太原進山中學讀書時加入共青團,1937年到延安,在中宣部文化訓練班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調漢口《新華日報》,報社撤離漢口時,來到華北前線,參與創辦華北《新華日報》,1939年秋來到武鄉。後到《太嶽日報》任記者。1948年調《人民日報》從事記者、編輯工作。作品有《沒有人民的世界》等。
蔣弼(?-1942),湖南人。1931年參加“左聯”,曾發表了許多宣傳抗日的作品。1939年到太行山抗日前線並來到武鄉,出任文協分會負責人和《華北文藝》主編,1942年5月在反“掃蕩”中被日軍俘獲,押往太原,堅貞不屈,被敵人殘酷殺害。
韓庚江(1906-1982),山西武鄉人。幼年家貧,7歲害眼病無錢治療雙目失明,後跟柳泉田晉才學習吹奏笙、管、笛、胡琴等樂器,開始說書,善於說唱《姚公案》、《金鐲玉環記》、《白綾記》、《施公案》等書。1938年加入犧盟會,同年入武鄉縣盲人宣傳隊,一生從事曲藝宣傳。演說的主要傳統書目有《金屏扇》、《包公案》、《小八義》、《粉妝樓》、《興唐傳》、《巧合奇冤》等。
委,並兼文藝欄目主編,中國電影製片廠特約編導,中蘇文協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室主任,《戲劇報》和《戲劇論叢》編委,《外國戲劇》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戲劇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外國文藝研究所所長,話劇研究所所長等職。著作有《中國話劇通史》、《紅纓槍》等。
韓健秋(1918-1984),曾用名孫健秋,山東濟南人。中學畢業後考入青島銀行當店員,後回原籍任小學教員,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抗日救亡團體“文化友聯社”,1937年冬,到安吳“青訓”班生活指導處工作,1938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任支部書記、同時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年底被派到太行山區工作,1939年到武鄉,任華北《新華日報》記者、編輯科科長,晉冀魯豫邊區文聯編輯部部長,《華北文化》主編,太行區文藝界協會總幹事。1946年赴東北,曆任中共黑龍江省肇源縣委秘書主任,中共鞍山市委組織科科長,鞍山市勞動局副局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東北文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遼寧省文化局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