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秩吾(1903-1942),原名韓天敘,河南修武人。1925年參加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1929年秋受迫害流亡北平,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正式參加革命,任修武抗日民主縣政府糧食科科長。1939年,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經理。1940年春來到武鄉,任華北新華日報社材料科科長。1941年夏任報社總務科長。1942年5月在反“掃蕩”中犧牲。
程思三(1922-),江西新建人。1939年赴延安,就讀於延安魯藝,不久隨魯藝東遷,來到武鄉,又就讀於前方魯藝。畢業後,調總部特務團宣傳隊,1941年春任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隨部隊進入東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哈爾濱市話劇團副團長、黑龍江省文聯副主任、哈爾濱師範學院藝術係主任等職。
謝豐(1910-),貴州遵義人。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書記,中共北平西城區委宣傳部部長,中共貴州省工委軍委秘書,遵義青年“反帝擁蘇”同盟書記,1937年傅涯(1918-2010),女,原名傅慧英,浙江上虞人。1937年南京私立東方中學畢業,1938年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畢業後,進入“抗大”總政文工團,1940年來到武鄉,長期在太行、太嶽地區從事文藝工作。1946年起,先後任太嶽軍區衛校指導員、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處檔案科科員。1949年南下,曾任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秘書,雲南省婦聯籌備工作組代組長、土改工作團組長。1951年調北京,先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政法科、綜合科幹事,北京市公用局機關黨總支書記。
舒群(1913-1989),原名李書堂,黑龍江阿城人。1932年參加第三國際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參加上海“左聯”,1937年8月在西安受林伯渠委派,任朱德秘書兼八路軍總部隨軍記者,同年11月來到武鄉。1938年2月,赴武漢創辦《戰地》文藝,後撤到桂林,1940年到延安,後曆任延安魯藝文學係主任,東北大學副校長,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東北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本溪第二鐵廠黨委副書記,本溪合金廠副廠長,本溪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主編。著作有《第三戰役》、《這一代人》、《舒群文集》等。
11月,到達太行抗日根據地,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科科長。1940年初到武鄉後任太行抗戰學院曆史、政治教員,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民政廳民政科科長、秘書室主任。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江漢區委宣傳部宣傳科長、辦公室主任兼江漢行署教育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湖北省委宣傳部教育、宣傳科長,省委辦公廳副主任,《湖北日報》社社長湖北省委副秘書長,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駐匈牙利大使館政務參讚,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非洲司司長。
曾克(1917-2009),女,原名曾佩蘭,河南太康人。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師範專修科,1936年後曆任上海騰佩福幼園保教員,第二、第五戰區抗日文化工作團團員,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專業作家,延安中央黨校第七支部書記,1944年來到太行,任晉冀魯豫文聯理事、《北方雜誌》編委,曾多次在武鄉采訪,並創作了報告文學《新人》,後任新華社駐第二野戰軍野戰記者,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重慶、雲南、四川文聯及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副會長等。作品有《在湯陰火線》、《挺進大別山》、《在戰鬥中》、《走向前線》、《劉伯承傳》、《曾克散文集》、《水晶般的心》等。
寒聲(1918-),原名李經寬,山西昔陽人。1936年在太原讀書時加入犧牲救國同盟會,任宣傳幹部,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曆任中共昔陽縣委青委、三區代理抗日區長、區動委會主任、縣流動宣傳隊隊長,《勝利報》和《晉冀豫日報》藝術編輯兼印刷廠指導員和報社支部書記。1940年到武鄉前方魯藝學習木刻並選修音樂係,結業後調入太行職工總會宣傳部,主編《工人報》雜誌,後又調入太行文聯任《文藝雜誌》副主編、民間藝術部長、戲劇部副部長兼太行文工團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山西省文工團團長,省文教廳文化處第一副處長,山西省戲劇家協會主任兼太原市文聯副主任,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晉劇院副院長,省劇協副主席、《西廂記》研究會會長等職。作品有《打金枝》、《羅漢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