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乙平(?-1942),江蘇人。華北《新華日報》編輯。1942年5月反“掃蕩”中犧牲。其他資料不詳。
裴光(1921-1989),山西靈石人。194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9月參加革命,曆任戰士、縣自衛隊政治主任、晉東南民族藝術學校學員、分區巡視潘力模(1921-),河北交河人。1938年參加革命,後進前方魯藝實驗劇團,從事舞台布景設計,1944年進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係。後調任《晉察冀畫報》社、《解放軍畫報》社美術編輯,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係副主任。作品有《模範教師陶端蘊》、《社會發展史組畫》、《海防前線速寫》等。
黎砂(1918-1991),天津人。1936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入陝北公學,後轉入安吳堡“青訓”班藝術連、延安魯藝學習,畢業後來到太行山,在一二九師政治部工作,創作了一批散文、詩歌、小說、報告文學等文藝作品,在百團大戰中右眼受傷失明。後調入先鋒劇團任編導組長,1943年後,任太行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幹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河北省文聯主席,天津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等職。
魏東河(1920-1977),河南遂平人。1935年考入河南省立許昌第四中學,1939年到晉東南陵川參加八路軍,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期間,來到武鄉,調入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隊,後任宣傳隊分隊長,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調先鋒劇團,1946年任北方大學教導員兼翻身劇團協理員、藝術室主任、教導科科長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山西省文教廳文化科科長、電影委員會秘書、事業處副處長,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
魏鋼焰(1922-1995),曾用名魏開城,山西繁峙人。1933年夏入太原成成中學讀書,並參加救亡活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宣傳隊,當音樂教員,員、前哨劇團編劇、宣傳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旅政治部幹事、宣傳股股長、宣教科科長、團政治處主任,第二野戰軍第十二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二軍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政治部秘書處處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誌願軍第三兵團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56年後,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第一副部長、政治部秘書長,沈陽軍區裝甲兵副政委、政委,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魏克明(1908-1982),湖北均縣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起先後任《戰鬥日報》、《黃河日報》總編輯,1940年到武鄉,任華北《新華日報》編輯、副總編輯,太嶽《新華日報》社社長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日報》副社長,上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新聞日報社副社長、《解放日報》總編輯。著有《諷頌詩抄》、《論家庭》等。
創作歌曲。1940年春到武鄉,在前方魯迅藝術學校音樂係學習,1942年後一直在部隊做宣傳工作。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在野戰軍政治部做宣傳工作。1949年冬隨部隊到新疆,1950年創作話劇《模範黨員吳保林》,1952年隨軍到西安,1956年轉業,任《延河》副主編。1958年從事專業創作,1964年1973年,曾兩次去大慶油田深入生活,創作了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作品。1979年以後去廣西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新疆建設兵團、安徽淮北礦區及大慶等地采訪、寫作。曾任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