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夏商周的文明進程(1)(3 / 3)

黑水和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已經西流了,涇水也流入渭水隈灣裏,漆水和沮水合為漆沮水也相從入於渭水,灃水同樣地入了渭水。渭水之北,東起荊山西迄岐山的迤邐山道已經平治;渭水之南,東自終南山,西越惇物山,更西北直抵渭源鳥鼠之山,這美麗的千裏沃野,不論平原,還是淺淺濕地,都已平治竣工,直達都野澤這一肥沃的湖沼地區。三危山已成人民安居樂業之所,被逐遷居至此的三苗人民生活也大為安定了。西邊的昆侖、析支、渠搜三個西戎族的人民也歸於和順了。這一州的土壤是黃壤,田地列在第一等,賦稅則為第六等。這一州的貢物是稱為璆(球)的美玉、帶青碧色的琳玉和玉質美石,以及獸毛製成的毳布和用來製裘的獸皮。它的進貢道路是,從積石山下的黃河水上,航行千裏,直達龍門山下的黃河,南與渭水航道會於渭水入河處。

然後循行九州各山:首沿渭水北岸,從與會汧山、岐山,直至黃河西岸的北條荊山,越過黃河;從壺口山,經雷首山,直至太嶽山;南循砥柱山,東過析城山,直至王屋山;東北自太行山、常山,直至碣石山,山勢入於海中。其次,自河、湟沿渭水南岸,從西傾山,經朱圉山、鳥鼠山,直至太華山;接著沿大河之南,循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至負尾山。再次沿漢水,直至南條荊山;接著從內方山,直至大別山。又再次沿江水,從汶山之南蜿蜒以達衡山;接著再過九江,直至敷淺源。

又巡視九州各水:弱水,西流到合黎山下,它的下遊折而北流,沒入沙漠中。黑水,通流至於三危山下,最後長流入於南海。河水,通流於積石山下,直至龍門,更南到華山之北,東過砥柱,又東到盟津,東過雒水入河處,再前流就到了大邳山,然後折而北流,經過降水入河處,再前流注入了大陸澤,又自澤的東北流出,分布為九條河道,各河道下遊入海口河段都受海水倒灌成為逆河,最後都入於海中。江水,從汶山開始通流,在流程中從它的東邊分出支津為沱水,江水的主河道徑自折而東流,直至醴水地帶,然後流過九江,到達東陵,再自東陵東去,逶迤北流,會於彭蠡澤,然後自澤中再東出稱為中江,最後入於海。沇水,通流向東,稱為濟水,注入黃河,接著越過黃河向南溢出為滎澤,再自滎澤東出到陶丘北,再東流至與菏水相會處,又向東北流,與來注的汶水相會然後向東北長流入海。淮水,從桐柏山開始通流,東流會合泗水和沂水,向東流入海中。渭水,從鳥鼠同穴山流出,長驅向東流,與灃水相會合後,再東北流至涇水入渭處,又東流經漆沮水入渭處,然後東注於黃河。雒水,通流自熊耳獲輿山,向東北流,與澗水會合後,又向東流會合伊水,再東北流入黃河。

到這時九州都已同樣美好,四方境內都可安居了,九州的水已疏通其源流了,九州低窪沼澤之地都已修築堤防形成湖泊了,四海之內會同一致了。掌收貢賦的官府可以很好地完成其職責了,所有的領土上都可征收賦稅了,但必須謹慎地征取稅收,一定要以土地肥瘠為準則來定稅額,就在中國九州之內完成征收賦稅的任務。上帝賞賜禹以天下的土地,並賜給了他的姓氏。“把敬修我的德業放在最先,不要違背我的一貫行為作風。”

規定在天子國都以外五百裏的地域稱為甸服,其中離國都一百裏內的要繳納連著秸穗的整捆的禾,二百裏內的要繳納禾穗,三百裏內的要繳納去掉了秸芒的穗,四百裏內的要繳納穀粒,五百裏內的要繳納米粒。甸服以外五百裏內的地域稱為侯服,其中近百裏以內為采地,二百裏以內為男爵地,其餘三百裏地封諸侯。侯服以外五百裏內的地域稱為綏服,其中內三百裏地區度勢發揚文教,外二百裏地區奮力興辦國防。綏服以外五百裏地域稱為要服,其中內三百裏地區住夷族,外二百裏地區則安置判處蔡刑的罪犯。要服以外五百裏地域稱荒服,其中內三百裏地區住蠻族,外二百裏地區則安置判處流放刑的罪犯。

我們的大地東邊浸在大海中,西邊覆蓋在遼遠的沙漠下,北方和南方以能到達的地境為地境,華夏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海的盡頭。於是上帝賞賜給禹一個玄圭,用以向普天下宣布大功告成。天下從此太平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