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夏商周的文明進程(4)(3 / 3)

諸侯各國中有些國家不太和睦,甫侯把情況告給王,王因而立下各種刑法。王說:“喂,到我這裏來!凡是封有國邑和土地的諸侯們,我要告訴給你們如何慎重地使用刑法。如今你們要安頓百姓,應選擇的難道不是執法人才嗎?應尊重的難道不是刑法本身嗎?應掌握的難道不是量刑尺度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士師就要從(言辭、表情、呼吸、聽覺反應和目光)等五辭來觀察。通過這些觀察摸清情況,即可用‘五刑’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刑’,就用‘五罰’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罰’,被判者不服,就用‘五過’來定罪。屬於‘五過’方麵的各種問題,如高官顯貴不便訴諸刑法的各種訟事,要查核其罪,使罪名與過失相當。凡遇該按‘五刑’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凡遇該按‘五罰’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要仔細查驗。取證要從眾,審訊要有據。如果沒有充分證據便不能定罪,要知道老天在上。屬於黥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一百率,要查核其罪。屬於劓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要查核其罪。屬於臏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半,要查核其罪。屬於宮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五百率,要查核其罪。屬於大辟之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千率,要查核其罪。屬於墨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於劓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於臏刑的罰金條文有五百條,屬於宮刑的罰金條文有三百條,屬於大辟之刑的罰金條文有二百條,五種刑罰的有關條文共有三千條。”被稱之為《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後,其子共王即位。共王在涇水上遊玩,密康公服侍在旁,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這三個女子獻給王。獸,三隻以上叫‘群’;人,三人以上叫‘眾’,女子,三人以上叫‘粲’。王田獵從不獵取三隻以上的獸,公行事必虛心聽取三人以上的意見,王的妃嬪沒有三人屬於同族。粲字,是形容美好的事物。眾人以美好的東西送給你,你有什麼德行配去享用呢?王都不配享用,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占有這類東西,終將滅亡。”密康公不肯獻出,過了一年,共王滅密。共王死,其子懿王懿即位。懿王在位期間,王室終於衰敗,詩人加以譏刺。

懿王死,共王的弟弟辟方即位,就是孝王。孝王死,諸侯又立懿王的太子燮即位,就是夷王。

夷王死,其子厲王胡即位。厲王即位三十年,貪圖財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榮夷公喜歡壟斷財利卻不知道大難臨頭。財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所取,怎麼可以壟斷呢?他觸怒的人很多,卻不防備大難。還用這些來教王,王難道能夠長治久安嗎?做為人民的王,本應開發財源而遍施其惠。盡管使神、人萬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膽,害怕引起不滿。所以《頌》說:‘追念祖先後稷,能夠配享於天,安定我眾多百姓,’無不合乎其原則。《大雅》說:‘布施賜予,成我周邦。’這不正是廣施財利而又畏懼災難嗎?所以能成我周邦,綿延至今。現在王學的是壟斷財利,這怎麼可以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財利,尚且要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幹,願意附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厲王不聽,到底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

王行暴政,奢侈傲慢,住在國都中的人非議王。召公勸諫說:“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士,派他監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屬於這種罪的都殺掉。這樣非議是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見。三十四年,王的控製更加嚴格,國都中的人都不敢說話,走在路上隻能以目光示意。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召公說:“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決堤泛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了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規誡,讓無眼珠的人敘事,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讓百工勸諫,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規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盲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所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財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止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裏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王不聽,因此國內沒有人敢講話,過了三年,竟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亡到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