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春秋(4)(2 / 3)

申不害是京縣人,過去鄭國的低微的臣子。他學習刑學以幹謁韓昭侯,韓昭侯用他為相。在國內他完善政治教化,對國外他對付諸侯,前後共十五年。直至申子逝世,韓國國治兵強,卻沒有侵犯韓國的。

申子的學說以黃帝、老子的思想為基礎,而注重循名責實,主張法製。著書二篇,名為《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庶生公子。他愛好刑名法術之學,而他的學說歸根結底是以黃帝、老子的思想為基礎。韓非生來口吃,不擅長說話,而善於著書。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弟子,李斯自認為不如韓非。

韓非見韓國削弱,屢次寫信規諫韓王,韓王都沒有采納。因此韓非十分憎恨君主治理國家,卻不努力完善國家的法製,充分利用權勢以駕禦自己的臣下,不通過求人任賢達到富國強兵,反而舉用虛浮不實的蠹蟲淩駕於建功立業者的上麵。認為儒生用文亂法,俠客以武犯禁。太平時就尊寵徒有虛名的文人,危難時就使用披堅執銳的將士。當今正是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他憐憫清廉正直的人遭到奸詐邪惡之臣的迫害,考察曆來成敗的變遷,因此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文章。

盡管韓非十分清楚遊說君主的困難,在《說難》一書中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終究死在秦國,自己並沒有能夠逃脫厄運。

《說難》議論說:

凡是遊說中存在的困難,不是我知道的東西就能有辦法把它表達出來的這樣的困難,也不是我辯論問題中難以闡明我的思想的這樣的困難,也不是我敢於放開議論將所有的道理全部講清楚的這樣的困難。凡是遊說中存在的困難,而是知道被說對象的心裏,並且能夠通過我的遊說使他心悅誠服的這樣的困難。

被說服對象是以追求顯赫名聲為目的的君主,卻用怎樣得到厚利去遊說他,那就會被看成是沒有氣節而甘處卑賤的小人,必定被遠遠拋棄。被說服對象是以謀取厚利為目的的君主,卻用怎樣得到顯赫名聲去遊說他,那就會被看成是沒有頭腦而遠脫離事體的庸人,必定不肯錄用。被說服對象是內心想謀取厚利卻露出要追求顯赫名聲的君主,若用怎樣得到顯赫名聲去遊說他,那麼表麵會錄用這個人而事實上他將被疏遠;若用怎樣得到厚利去遊說他,那麼暗裏采納這個人的主張,卻會公開將這個人拋棄。這些方麵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事情是由於保密而獲得成功,言談中由於不慎泄密而導致失敗。並不是說者本人要泄漏君主的秘密,而是言談中無意露出了君主隱匿的事,像這樣的人就有生命危險。君主出現過失,而說者公開論述正確的意見來追究他的錯誤,就有生命危險。恩寵不深卻將知道的全部說出來,所說的得到實行並獲得成功後,那麼君主的恩惠也就到此為止;所說的行不通並遭到失敗,那麼他就會被懷疑,像這樣的人就有生命危險。君主有所謀劃而想把它作為自己的功績,說者同樣知道而講出來,就有生命危險。君主公開做某件事情,可是他借此卻要完成別的事,說者同樣知道而講出來,就有生命危險。

勉強君主做他肯定不願做的事,阻止君主做他不肯罷休的事,生命就有危險。所以說,和君主議論大臣,他就認為是企圖離間自己;和君主議論小民,他就認為是想出賣他的權利;議論他寵愛的人,他就認為是在尋求靠山;議論他憎惡的人,他就認為是在試探自己。幹脆精簡的言辭,他就認為是無知而理屈;文辭優美,滔滔不絕,他就認為是空話連篇而浪費時間。就事論事,陳述意見,他就認為是怯懦而不敢暢所欲言;慮事周遍,思路開闊,他就認為是輕率而傲慢。這些遊說中存在的困難,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大凡遊說的當務之急,在於懂得使被遊說對象所崇敬的事物能錦上添花,而使他所憎惡的東西銷聲匿跡。他自認為他的計謀十分明智,就不要指出他的失誤使他感到窘迫;自認為他的決裁十分果斷,就不要指出他的對手使他憤憤不平;自認為他的力量十分強大,就不要列舉他的困難對他多加阻攔。規劃別的事情卻與君主的考慮相同,表彰別的人物卻與君主的行為一致的,就加以美化而不要中傷。有與君主的過失相同的,就公開進行掩飾,表明這不是失誤。對君主一片忠心,沒有絲毫違背阻礙,言辭沒有任何觸犯,然後才發揮自己的口辯和才智。這正是能使君主親近不疑,能使自己竭盡才智的困難所在啊。能曠日持久,恩寵已經深厚,達到充分謀劃而君主不起疑心,相互爭辯而不致招罪,這才公開計較利弊,使君主獲得成功,直接指出是非,使君主提高修養,能以此相互對待,這才算遊說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