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幾年,公元前342年,魏國又找了借口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接到韓國求救之請、齊國君臣趕忙相聚在朝堂商議。這個時候,威王問眾臣如何救韓,是救還是不救?鄒忌起身答道:“可先不相救,以便讓這兩個國家自相殘殺,這樣將對齊國有利。”而田忌等人則極力主張救援,他們認為一旦韓國滅亡,魏國坐大,對於齊國將是大大的不利。就在眾人議論不決的時候,威王見孫臏笑而不言,便向他請教計策。這時,孫臏才不慌不忙地向齊國君臣詳細剖析了形勢,他說:“救與不救,我看可以先不談這兩件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救而不救,不救而救’。”眾人一聽,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孫臏進一步解釋道:“不救,則魏滅韓,必危及我國;救,則魏兵必先與我軍開戰,等於我們代替韓國打仗,韓國安危無恙,而我們齊國無論勝敗,都要大傷元氣。所以,我認為大王應答應救韓,以安韓國君臣之心。這樣,韓國必然拚命堅持與魏國死戰。等到他們兩國都疲憊至極,我們再出兵擊魏。如此一來,攻擊已筋疲力盡的魏軍,不用大力;而救解已快失敗的韓國之危,他們也必定感激。以少出力而建功多,豈不更好嗎!”威王君臣聽後,深感孫臏計策絕妙之至。於是,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伺機救韓。另外,威王派人告知韓國君臣,叫他們堅守城池,齊國不久就會派兵援救。韓國得到消息後,反抗果然更加頑強了。
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按孫臏的謀劃,齊國軍隊再次重演“圍魏救趙”,不直接援救韓國,而去襲魏國首都大梁。龐涓聞訊,暴跳如雷,發誓要與孫臏決一死戰,他氣衝衝地率師回國迎戰齊軍。孫臏探聽到龐涓兵來,便向田忌獻策,要利用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誘敵深入。他告訴田忌,齊軍與魏軍交戰之初,隻許失敗不許勝利。田忌聽後,頗為不解地問道:“以逸待勞,不是上次成功的戰法嗎?如何變換了策略?”
“將軍你看,此次龐涓懷憤挾氣而來,若正麵與他交鋒,我軍即使勝利,也必然要損失重大。不如采用移兵減灶之法。”
等孫臏低聲向其說出計策後,田忌哈哈大笑點頭稱是,肯定地說:“這次必殺龐涓無疑。……”
且說龐涓提兵趕回魏國,本想尋機與齊軍交戰,沒想到齊軍與魏軍剛一交戰,便敗下陣去。龐涓見狀,就督促人馬拚命追擊。開始時,龐涓發現齊軍營壘中的灶跡有十萬之多,很是吃了一驚,心想:“齊軍人多,不可輕敵!”追了一天之後,他又發現齊軍遺下的灶跡,隻剩五萬了。這回,他大喜過望,自言自語道:“看來,齊兵厭戰,已經聞風喪膽,而逃亡過半了!”於是,更加督促魏軍追擊。到了第三天,魏軍探馬探知齊軍隻剩下三萬個灶了,立刻報與龐涓。龐涓聞報,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衝動,下令全軍:“不顧一切,盡快趕過去,務必活捉孫臏!”命令一下,龐涓便丟下步兵,親自率兩萬輕騎連夜起身,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再說孫臏,他和田忌率軍退至馬陵,見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樹林茂盛,覺得是個設伏的好地方。於是,齊軍便依照孫臏安排,分頭設伏。其間,孫臏又讓人在道中一棵大樹上刮下大片樹皮,用墨寫上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然後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隻看樹下火把點亮,就一齊放箭!”一切安排妥當,隻等魏軍到來。不久,龐涓人馬趕到馬陵,這時已近黃昏。探馬報告:“前麵穀口,有斷樹亂石堵住道路了!”龐涓聞聽大喜,大聲督促全軍繼續追擊。說罷,一馬當先,率部隊衝入山穀。進得穀來,正待他繼續催馬向前,忽然發現眼前一棵大樹,樹身字跡隱約難辨。而這時,天色已黑,龐涓馬上令人點亮火把親自上前辨認。等到看清字跡,龐涓深知不妙,大喊一聲:“我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伏兵四起,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頓時龐涓被亂箭射中,“撲通”一聲栽倒在地,一命嗚呼了。馬陵一戰,齊國大破魏國,斬殺魏軍十餘萬,還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從此魏國喪失了強國的地位,國勢也一蹶不振了。
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