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明朝(3)(3 / 3)

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爆發了藍玉案,或稱“藍黨之獄”。藍玉也是定遠人,是開國公常遇春的妻弟,他臨敵勇敢,自徐達、常遇春死後,藍玉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永昌侯,他的女兒被冊封為蜀王妃。洪武二十年(1387),藍玉作為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將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作為大將軍,率大軍十五萬出邊塞追擊蒙古軍隊,一直打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大勝而回,被封為涼國公。但是,深受朱元璋寵愛的藍玉漸漸驕傲起來,他曾經縱容家奴侵占民田,將前來質問的禦吏趕走。特別是北征回來時,半夜來到喜峰關城下,要求開門,關吏限於製度沒有及時開門,他就縱使士兵毀關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告發藍玉謀反,其間又牽連到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藍玉被判誅族,全家族的人都被殺害,而被認定為“藍黨”的人,一律處死,如此一來又有—萬五千多人丟了性命。朱元璋親手寫詔書布告天下,將藍玉謀反的事編為《逆臣錄》。實際上,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武將,因驕縱跋扈,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才招致殺身之禍。

而藍玉案的發生其實還有更深刻的原因。案發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死了。皇位繼承人之死給朱元璋造成極大的打擊,因這時他已經八十五歲,年老體衰,而朱標的兒子允炆才十五歲,且性格孱弱。朱元璋掌控大權時,尚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將權臣難於駕馭,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如何能保住朱明王朝呢?朱元璋的辦法就是大開殺戒,誅殺權臣,為子孫鏟除後患,為繼承者留下一個安全的世界。

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共曆時十四年之久,被殺的達四萬五千多人。此外,朱元璋還以各種罪名殺掉了德慶侯廖永忠、臨川侯胡美、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等,製造了一大批冤獄。甚至他的親侄兒朱文正,因被免官發配抑鬱而死;親外甥李文忠被賜死;就連一同起義的患難密友徐達,也因吃了朱元璋賜的禦膳不久而死。經過這一場殺戮,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被殺完了,朱元璋的殘忍實在千古未有。

靖難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對行政、監察、軍事等統治機構進行了改革,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專製統製,以加強皇權。但“家天下”的思想又使他大行分封製,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北部邊境和各個軍事要地。朱元璋的初衷,一方麵是為了固守邊疆,抵禦北方蒙古殘餘勢力的騷擾;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節製中央和地方大員,要諸王“夾輔王室”。他沒有想到卻因此導致了一場皇室骨肉相殘的禍亂。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270)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王,並賦予了諸王僅“下天子一等”的崇高地位,並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在封地內,諸王有自己獨立的王府、設置官屬,而且還擁有軍事大權,他們直接可以指揮的護衛和士兵,少的有三千人,多的達近萬人。比如寧王就擁有八萬人的軍隊,六千部戰車,而燕王朱棣,因為他屢次率兵大敗蒙古軍隊,深得朱元璋的倚重,賦予他節製北方邊境所有軍隊人馬的大權,是當時最具實力的藩王。再有,各地衛所都受到諸王的監視和控製,而且諸王還被賦予了直接向皇帝上書,索拿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力。朱元璋一方麵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麵又分封朱姓子孫世襲爵位,形成了諸王半獨立的政權,從漢代以後還沒有出現過權力如此巨大的封國。這顯然是與集權統治相矛盾的,勢必威脅到中央政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