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明朝(7)(2 / 3)

正在這時又發生了永壽宮大火,嘉靖帝想重建宮殿,征求嚴嵩意見。嚴嵩請嘉靖帝暫居南城離宮,而這裏曾是英宗被困做太上皇時住的地方,嘉靖帝為此非常不高興。而徐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主張重修永壽宮,次年竣工,改名為萬壽宮。從此,皇帝有事更加不問嚴嵩了。更有一位方士藍道行,在一次為嘉靖帝占卜時,借天意曆數嚴嵩父子罪行,嘉靖帝因而動心。禦史鄒應龍得知此事後,在徐階的支持下,上疏參奏嚴嵩父子不法行為。終於,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被罷官削籍為平民,嚴世蕃被判到邊疆充軍,查沒家產時,從嚴府搜出白銀二百餘萬兩。兩年後,嚴嵩病故。

縱觀嘉靖朝,後宮內汙穢迷亂,朝堂上奸佞當道,明王朝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

戚繼光抗倭

十四世紀中葉,中國的近鄰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占,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曆史上稱為“倭寇”。明朝初年,倭寇就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侵擾,但那時明朝政府國力強大,加強海防,所以倭寇未釀成大患。但到明世宗嘉靖時,因國勢衰弱,海防破壞,浙江和福建海防的戰船竟隻剩下十之一二,士兵也隻剩十分之四。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又猖獗起來。

正當倭患長期不得平定的時候,明朝軍隊中出了個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字元敬,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六世祖戚祥曾隨朱元璋的義軍南征北討,戰死在雲南。從此,戚家就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按照明朝製度,指揮僉事是正四品武官。戚繼光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就讀書習武,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親戚景通去世後襲職,年僅十八歲,可謂少年得誌。但是,戚繼光並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資本上睡大覺,他要憑借自己真正的實力去實現自己更高的追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參加了山東舉行的鄉試,中了武舉。能中武舉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一般參加武舉的人,能通過第一場“馬上射”考試的僅十分之七,能通過第二場“步下射”的僅十分之三,再通過“策論”考試的就僅為二十分之—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升任為署都指揮僉事一職,成為正三品的官員。離京赴任前,戚繼光曾賦詩一首,名為《馬上作》。詩雲:“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戚繼光後來的歲月,確如這首詩中所言,一生戎馬倥傯。他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抵禦倭寇,特別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戰場上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戚繼光來到浙江。當時,浙江沿海的倭寇非常猖獗,而明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明朝政府先後撤換了數位官員,又征調河北、山東、廣西等地的客兵入浙江平倭。但是,客兵對於抗倭毫無積極性,往往臨戰奔逃,又趁機勒索搶奪平民,甚至還殺戮平民來冒功。因此,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寧遇倭寇,毋遇客兵。遇倭猶可逃,遇兵不得生。”當時,還有一個比較能幹的官員,他就是胡宗憲。從嘉靖三十三年起,胡宗憲就參加了東南地區的禦倭戰爭。在一次軍事行動中,戚繼光向胡宗憲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議,使胡宗憲對剛來浙江的戚繼光非常賞識。在他的推薦下,戚繼光被擢升為參將,鎮守浙江沿海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三府靠近海濱,防倭任務艱巨。因此,這一任命,將戚繼光推到了抗倭戰爭的風口浪尖上。

龍山所戰役,戚繼光初展才能。龍山所位於浙江慈溪縣境內,它的東麵是舟山群島,倭寇頻繁在此出沒。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下旬,一支約有八百餘人的倭寇竄入慈溪沿海,攻到了龍山所。當時,參將盧鏜和遊擊尹秉衡率兵前往迎敵。新近上任的戚繼光也整軍參戰。猖狂慣了的倭寇絲毫不將素來孱弱的明軍放在眼裏。三個倭寇首領率眾攻來,明軍連連潰退。戚繼光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跳上一個高處,張弓搭箭,一連三箭將三個倭寇首領射倒。這三箭,顯示出戚繼光高強的武藝,也穩住了明軍的敗勢,開始向倭寇反攻。倭寇見沒能討到便宜,便立即撤退。這雖然隻是一次小的戰鬥,但是戚繼光的勇武,已經為眾官兵所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