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明朝(11)(2 / 3)

崇禎帝吊死煤山之後,退居到江淮以南的原明王朝的親王和官員們重建政權,先後出現了福王弘光政權、唐王隆武政權、魯王監國政權、紹武政權、桂王永曆政權,統稱為南明政權,或南明小朝廷。但他們偏安一隅,隻圖享樂,不思進取,甚至相互攻擊,爭權奪利,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下,最終都難逃敗運,誰都沒能承擔起再興大明的願望。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占北京。在中原的潞王、周王、魯王、福王、桂王等紛紛逃到南方。南京,作為明朝的陪都,此時成為了明朝殘餘勢力的聚集中心。在這裏,群臣決定擁立新君,重建統治南方的半壁江山。但立誰做皇帝以繼承明朝皇室血統呢?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以正直愛國的官員、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代表,主張擁立相對賢明的潞王;另一派是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為首的腐敗官僚,他們力主擁立福王。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長子,從血緣關係上最有資格當選。但他貪婪荒淫,喜歡酗酒,昏庸無能。馬士英正是看到福王的昏庸可以用來方便自己專權,因此力保福王,甚至調大軍前來施加壓力。最後,由於馬士英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他的意見終於占了上風,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弘光。馬士英則獨攬大權,任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而史可法被排擠出朝廷,前往揚州督師。

弘光朝廷自始至終是個腐敗透頂的政權,它把明末政府的腐敗醜惡一股腦兒地繼承下來。弘光帝朱由崧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以演雜劇、飲烈酒、淫幼女為樂。他派人挨門挨戶地搜羅美女招進宮中,弄得人人自危,社會騷亂。而他的人生信條就是及時行樂。崇禎十七年(1644)除夕,清軍大兵壓境,百官見朱由崧在大殿上愁眉不展,以為皇帝是在為兵事擔心,誰知一問,原來他卻是因為梨園中沒有好的戲子而發愁。皇帝昏庸,大權則完全旁落在馬士英的手中。馬士英任人唯親,把正直的官員逐漸都排擠出朝廷,還賣官鬻爵,對官階公開標價,而向他行賄的數量多少不僅決定官階的大小,還直接影響升遷的快慢。百姓們憤慨極了,街頭巷尾流傳著這樣的歌:“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相公(指馬士英)隻愛錢,皇帝但吃酒。”朝中權臣胡作非為,對戰事毫無抵抗的決心,錯誤地製定了“聯清滅順”的方針,造成武將間紛爭不斷,軍事上不堪一擊。

弘光政權本擁有近百萬的軍隊,但一開始就與農民軍誓不兩立,還一廂情願地派遣使臣與清軍議和,幻想用割地賠款納貢的方式聯合清軍進攻農民軍,重建大明王朝。滿洲貴族入主中原的野心由來已久,此時力量強大,根本不買南明政府的賬,將明朝使臣軟禁了起來。順治二年(1645)三月,派清和碩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清軍出虎牢關,直指徐州。徐州總兵李成棟歸降,引導清軍南下。在此緊急關頭,鎮守長江中下遊的明軍將領左良玉不滿馬士英的專橫跋扈,發兵進攻南京。弘光帝急忙下詔給史可法,命他率軍回撤,救援南京。在江北督師的史可法主張應著重對付清兵,但大權在握的馬士英還以清除異己為重,將得力部隊從江北撤回,調到西麵前線對付左良玉,造成江北空虛,清軍如入無人之境。史可法無奈也隻好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得知左良玉已經病死,而清軍已經逼近揚州,又急忙趕回江北。此時的揚州就是一座孤城,城內守備力量單薄,史可法隻有一萬多人卻要抵擋清軍十萬大兵,形勢萬分險惡。他給遠在南京的母親和妻子寫了遺書,決心與揚州城共存亡。

清軍開始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在史可法愛國精神的鼓舞下,誓死抵抗,打退了清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三天過去了,揚州城巋然不動。最後,多鐸調來西洋大炮轟城,而且把炮口對準了史可法親自防守的西門,一顆顆炮彈呼嘯著落到西北角,終於將城牆炸開了一個大缺口,潮水般的清軍衝進城來,史可法自刎未死,被清軍俘獲。多鐸勸他投降,他說:“城存我存,城亡我亡;頭可斷,誌不可屈!”從容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傷亡嚴重,竟慘無人道地下令屠殺揚州百姓作為報複。大屠殺整整持續了十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大慘案——“揚州十日”。

揚州失守後不久,清軍輕而易舉地攻占了南京,弘光政權宣告滅亡。之後,又有兩個小朝廷建立起來:一個是魯王政權,明末著名的大學者黃宗羲在餘姚起兵,殺掉了清浙江撫使,聯合浙江總兵方國安等,推舉魯王朱以海繼承王位。另外,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在福州擁立明太祖第九世孫唐王朱聿鍵繼皇帝位。唐、魯兩個政權同時出現,卻勢同水火。唐王以叔輩自居,要求節製魯王,魯王拒不聽從,雙方互殺來使,同室操戈。而這兩個政權同弘光政權一樣,十分腐敗,迅速滅亡了。後來,南明勢力還曾建立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建立永曆政權的是明神宗之孫、桂端王朱常瀛的第四個兒子朱由榔,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下在廣東肇慶監國,後遷到廣西梧州。建立了紹武政權,但僅一個多月就被清軍李成棟在廣州殺死,紹武政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