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明朝(11)(3 / 3)

由於有瞿式耜的堅守和英勇抵抗,永曆政權得以在廣西一隅稍得喘息,並得到大西軍餘部的支持。但永曆政權內部統治者爭權奪利,而且對農民軍猜忌,甚至準備進攻農民軍。不久,瞿式耜在桂林城被破後,為清軍俘獲,英勇就義。大西軍領袖李定國也抵抗失利,後病逝。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軍攻下昆明,桂王逃亡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率兵進入緬甸,將桂王俘獲,第二年在昆明將桂王處死,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也滅亡了。

國破山河在

在南明政權與靖軍的抗爭中,有一支主力,他們一直堅持鬥爭,把明朝的旗號又保持了一段時間。其間,湧現出一位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是鄭芝龍的長子。鄭芝龍,福建南安人,原來是來往於福建沿海和南洋一帶的大海盜。後來受明朝招安,任福建總兵。他擁立南明隆武帝,因手握兵權在小朝廷裏舉足輕重。鄭成功的母親是一位日本人,他出生在日本,崇禎三年(1630)七歲時回到祖國。此後,他一直接受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但聰明敏捷,而且有遠大誌向,喜歡讀《孫子兵法》、《春秋左傳》等書。後來考中秀才,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學習。

隆武帝準備北伐時,鄭成功已是父親軍中的一名將領,才二十二歲。他深得隆武皇帝的賞識,被賜姓朱,改名為成功,並封他為禦營中營都督,人稱“國姓爺”。清兵攻入福建後,父親鄭芝龍要投降清軍,以保住鄭家的財產。鄭成功找到父親苦苦相勸,想用民族大義打動父親,放棄降清的念頭。但鄭芝龍執迷不悟,親自到清營投降,反而被清軍挾持,帶到北京軟禁起來。後來清兵殺來,隆武帝出逃,鄭成功的母親受辱自殺。他悲憤地跑到金門,順治四年(1647),率領九十餘人在海上起義,在廣州南澳招兵買馬,組織軍隊。順治四年到六年,他從南澳出發,攻占閩南沿海,順治七年(1650)奪取廈門。廈門當時叫中左所,鄭成功將它改名為思明州,並遙奉在廣西的南明桂王為尊,以示自己反清複明的決心。鄭成功在廈門設立了六官分理政事,擴大武裝,製造戰艦,操練兵馬。鄭成功軍紀嚴明,在一次戰鬥中,他堂叔鄭芝鵬臨陣逃跑,鄭成功按照軍法,將他斬首。從此,沒有人敢再違犯他的軍令。為了解決部隊給養,他還利用漳州、泉州等地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海上貿易,籌措資金,準備與清軍戰鬥。

清軍派他弟弟帶著鄭芝龍的親筆信,來勸鄭成功投降,說:“你不投降,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回信,宣布盡忠不能盡孝,堅持抗清立場。順治十一年(1654),支持永曆政權的大西軍李定國進攻廣東,約鄭成功會師,鄭成功親自率領水師進攻揭陽(今廣東汕頭一帶),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郡王。但因清軍的進攻,李定國轉而向西,會師作戰的計劃沒能成功。

順治十六年(1659),為了牽製清軍對桂王的進攻,鄭成功又自任招討大元帥,聯合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率領八十三營水陸十七萬大軍,幾千艘戰船,開始北伐。不出半個月一連攻下四府三州二十二個縣,江南許多州縣,紛紛起義,響應鄭成功,清廷大受震動。但接連的勝利使鄭成功有所驕傲,就在南京指日可下的時候,竟中了清軍的緩兵計。清軍南京守將郎廷佐派人哀求鄭成功,說:“按照本朝的法令,如果守城超過三十天再敗,守將的妻兒就不會一同受罪責了。請寬限三十天,就開城投降。”鄭成功以為對方真心投降,便下令大軍隻困守城池,但不進攻。部下勸他應一鼓作氣打下南京,鄭成功不聽,竟一拖就是兩個月,在南京城外設酒擺宴,以捕魚為樂。清軍準備充分後,趁鄭軍懈怠之機,從城內挖地穴出城,突然發動襲擊,鄭軍則倉促應戰,全線潰敗,損失慘重。鄭成功被迫退回廈門。

北伐失敗後,清軍乘勢向福建掃蕩。鄭成功在金門、廈門一帶與清軍苦戰。但這一帶地方狹小,軍餉不足。清廷又下了“迂海令”,命沿海的居民內遷三十裏,漁船、商船都不許出海,這就切斷了鄭成功與沿海人民的聯係,使鄭軍在大陸更難以立足。鄭成功急需一個更為穩固,清兵不易進攻的根據地。台灣地處福建對岸,隔著台灣海峽,善於陸戰的清軍卻不善舟楫,因此,台灣成為鄭成功理想的選擇。

當時,台灣正處在荷蘭人的控製之下。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天啟二年(1622),當時的海上強國荷蘭,為擴展其殖民勢力強占我國台灣西南的澎湖列島,雖曾幾次被趕出,但後來不甘失敗的侵略者還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打敗西班牙,獨占了台灣。荷蘭殖民者為了鞏固對台灣的統治,在島上的險要地方建築起城堡和兵站,駐軍守備,對台灣人民則強加苛捐雜稅、販賣鴉片、搶掠奴隸、鎮壓居民的反抗,實行血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