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鄭成功在廈門麵臨兵力、財力困難,轉而考慮進軍台灣的時候,曾在荷蘭人手下做翻譯的華人愛國人士何斌來到廈門,他向鄭成功反映了台灣人民歡迎大軍過海驅逐荷蘭侵略者的願望,並獻上一份厚禮——一幅荷蘭人在台灣軍事布防的地圖。鄭成功如獲至寶,更加堅定了收複台灣的決心。他不顧一些將領的反對,於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率大軍二萬五千餘人、戰船數百艘,從金門出發,克服了狂風惡浪的襲擊,到達台灣西南部鹿耳門內的禾寮港。通往島上有南北兩條航道,南航道水闊港深,好開大船,但荷蘭人早將航道堵塞,防守嚴密;北航道水麵窄,礁石多,大船進不去,在這裏荷蘭人沒有設防。趁著漲潮,在何斌的引導下,鄭軍從北航道進港,戰艦一條跟著一條,悄悄地駛進海港,很快強行登陸。大軍的到來,使台灣各族民眾歡欣鼓舞,他們給大軍送水送糧,提供牛車,熱情幫助,使得鄭成功大敗荷軍,將荷軍壓迫在赤嵌城和台灣城兩個據點內。鄭成功將赤嵌城緊緊包圍,向荷蘭殖民者提出嚴正警告,說:“台灣一向屬於中國,現在你們理應交給她的主人。”荷軍統帥揆一拒絕投降,於是鄭成功下令發起進攻。在強大的攻勢下,荷軍頭目扯起白旗投降了。剩下的台灣城,是荷蘭殖民統治的中心,這裏防守非常堅固。鄭軍士兵強攻,傷亡不小。因此,鄭成功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戰術,切斷荷軍的水源和供給,圍城長達九個月,荷蘭總督揆一感到大勢已去,開城投降。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受降儀式在鄭成功軍營裏舉行,鄭成功高坐正中,揆一卸下佩劍,脫下軍帽,畢恭畢敬地在降書上簽字,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徹底離開了盤踞三十八年的中國寶島,台灣終於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在明末清初的一片戰亂和國家內部分裂破碎的大勢下,鄭成功卻從外國殖民者手中收複國土,成為我國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台灣收複後,鄭成功在島上建立了一府二縣進行行政管理,並大力開發,實行屯田,獎勵墾荒,發展海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鄭成功不幸病逝,年僅三十九歲。
茶馬古道
在我國橫斷山脈的高山峽穀,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它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裏;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裏。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寒地帶沒有蔬菜,藏民們的主食是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這些食物熱量高,不易分解。茶既能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喝酥油茶就成為藏民的一種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內地,民間耕種、運送,以及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與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穀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
從唐代開始,曆代統治者都積極采取控製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在成都、秦州設置了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複了茶馬政策,而且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洪武初年,連年征戰,太祖朱元璋急需馬匹,因此非常重視茶馬貿易,並想通過以茶換馬來穩定西部少數民族的人心,以鞏固邊防。予是,官府出麵收購和貯藏茶葉以備換馬的需要,而商人買賣茶葉必須持有政府下發的“茶引”。洪武五年(1672),在秦州設立了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各項事宜。洪武三十年(1697),為了貿易的便利,撤掉了秦州茶馬司,在西寧建茶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