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由官府主持的貿易不能滿足藏、漢兩族人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兩族人民往往突破政府禁令進行民間貿易。明朝政府也曾一度開放禁令。明代的茶馬貿易,自洪武初年開始,與明王朝相伴始終。明中葉以後,由於朝政的腐敗,奸商與邊境官吏相勾結,以下等私馬偷換上等番馬,冒支上等茶葉,利用茶馬貿易攫取不法利益,致使國家得不到優良的馬匹,官方的茶馬貿易每況愈下,倒是民間往來頻繁,始終未斷,成為漢藏兩族人民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如今的茶馬古道已經曆經近千年的滄桑歲月,古道是壯闊的,而對於當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來說,那卻是一條充滿了艱險的征途。西南地區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險峻曲折,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幫成為唯一適用的運輸方式,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為謀得生存奔波在雪域高原上,茶馬古道實際上是一條用人力和馬的腳力踩踏出來的道路。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激發了他們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從一個山穀到又一個山穀,從一個村寨到又一個村寨,馬幫們踏出了一條溝通各地的生命之路,成為聯係大西南地區的紐帶。這些馬幫曾經駐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發展成為後來的城鎮。今天的麗江古城就是迄今為止茶馬古道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被譽為是“活著的茶馬重鎮”。
與此同時,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廣泛傳播,一些民間藝術家在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岩石上、瑪尼堆上繪製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等,還有一些被視為神異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為古道上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聖和莊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促使這些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等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四大奇書
小說是明代文學的代表,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明代的長篇小說,也叫章回體小說,是由宋元時期的“話本”發展而來的。話本就是說書人使用的底本,它將一段曆史故事分成多次連續講說,每次講說之前用一個題目揭示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而每段故事結尾都會留下一個懸念,吸引聽書者接著向下聽,這個叫做“扣兒”。這些底本經過文人的藝術加工,錘煉提高,就產生了流傳至今的許多經典小說,而明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四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三國演義》,本叫《三國誌通俗演義》,是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一部影響最大的長篇曆史小說。它以陳壽的《三國誌》為藍本,在《三國誌平話》的基礎上剪裁、加工而成,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麵的爭鬥。文字淺顯,語言通俗,從黃巾起義、劉關張桃園結義,一直寫到晉國統一,按照時間順序編製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關於政治的縱橫捭闔和軍事的韜略計謀的描述,更是成為後世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取法的範本,曆史上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十分愛讀《三國演義》。而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過關斬將等已成為我們常用的成語;群英會、空城計、赤壁之戰等又成為後來戲曲、曲藝等多種文藝形式的故事來源。其不足之處就是小說中宣揚了封建正統思想,奉腐朽的東漢王朝為正統,因此尊蜀貶魏,把曹操寫得奸詐凶惡,貶斥為欺君罔上的亂臣賊子,竭力頌揚了劉備、諸葛亮的仁政。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有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或廬陵(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隻知他生活在元末明初。他是中國首先寫作小說的作者,相傳他一生寫了十多種小說。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關於他的生平也有很大的爭論,現在隻能肯定他也是生活在元末明初,在杭州等地有他的活動遺跡。據說,為了寫好武鬆打虎等情節,他冒險到森林中親身觀察老虎的一舉一動,因此使這些關於打虎的章節異常精彩。《水滸傳》描寫了北宋末年政治腐朽,官逼民反,梁山英雄們劫富濟貧的故事。它歌頌了農民鬥爭的正義,最成功之處是對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的形象描寫,人物個性鮮活,情節曲折生動,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素材。作品的結尾,作者選擇了一個義軍接受招安,並被統治者利用征討方臘起義軍,從而走向自相殘殺,最終毀滅的結局。這實際上是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狠毒的手腕,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局限性。這種深刻揭露統治者、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作品在我國小說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