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羅夫回國後,沙皇改派斯捷潘諾夫前來中國,繼續率軍在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任命沙爾虎達為第一任寧古塔昂邦章京,負責抗擊沙俄侵略,保衛邊境安寧。順治十一年(1654年),沙爾虎達率滿洲兵300、虎爾哈兵300、朝鮮兵100前往鬆花江口,抗擊沙俄侵略軍。當時斯捷潘諾夫率哥薩克370餘名活動於該地。兩軍相遇,俄國侵略者倚仗船大槍多,向清軍挑釁。清軍占據有利地形,設置埋伏,誘敵登岸,伏兵四起,俄軍大敗,狼狽逃竄,許多哥薩克兵被打死打傷,士氣大為低落。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清政府命尚書都統明安達禮自京師率軍前往黑龍江征剿沙俄侵略軍。其時斯捷潘諾夫及其部下正盤踞在呼瑪爾城中。二十七日,明安達禮所部到達呼瑪爾,向城內俄軍發起進攻。俄軍憑借堅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進行頑抗。雙方激戰十天,清軍未能攻破呼瑪爾城,反而由於勞師襲遠,糧草不足,難以持久,遂班師還朝。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斯捷潘諾夫又帶領哥薩克侵略軍五百餘名竄到鬆花江流域進行騷擾。他們搶劫糧食、貂皮,殺人放火,給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破壞。七月十五日,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率領清軍分乘47隻小船,在鬆花江與牡丹江會流處以逸待勞,設下伏兵,高麗國聞訊,也派兵前來助戰。當斯捷潘諾夫率部到來後,清軍在朝鮮兵的協助下,將俄國侵略者團團包圍。麵對清軍強有力的功勢,俄軍大亂,180多名哥薩克士兵脫離大隊四處逃竄,斯捷潘諾夫等300餘人被困核心,無法脫身。經過一場激戰,清軍大獲全勝,打死、打傷及俘獲俄軍270餘名,擊斃敵酋斯捷潘諾夫,順治十六年(1659年),沙爾虎達去逝,其子巴海繼任寧古塔昂邦章京。順治十七年(1660年),巴海率領清軍繼續在黑龍江流域進行圍剿,最終肅清了中下遊地區的沙俄侵略者殘部。
鄭成功收複台灣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元代曾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台灣,明代治裘了這種做法。明末天啟年間,大陸福建等地的移民大量移居到台灣,進一步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聯係。但是,自公元1604年起,荷蘭殖民主義者多次對台灣進行侵擾。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西南部的海港鹿耳門,在沙洲上建立起一座城堡,命名為熱蘭遮。第二年,他們又用欺騙手段,以極低廉的價格(15匹粗布)購買下大片土地,後建立赤嵌城(地在今台南市)。1642年,荷蘭人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奪得了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基本上控製了台灣島的西部沿岸地區。荷蘭殖民主義者以台灣的主宰自居,強迫當地居民和過往商客交納高額稅金,甚至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了當地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17世紀中葉,中國的政治局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殘明勢力和各地人民開展了激烈的抗清鬥爭。鄭成功原為南明隆武政權的禦營中軍都督,曾被隆武帝賜國姓。隆武政權失敗後,鄭成功拒不投降,招兵買馬組織義軍繼續抗清。他以廈門和金門為根據地,多次向清軍發動攻擊,還接受了南明永曆政權授予的延平郡王封號。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率軍從海路進入長江,圍攻南京,並攻克了江南大片地區,最後不幸兵敗,隻得又回到廈門。鄭成功鑒於當時全國抗清形勢已經進入低潮,其所部勢單力孤,所占金門、廈門二島近迫大陸,無險可踞,決定收複台灣,作為長期與清朝對峙的基地。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率師進攻,四月初一日拂曉,至台灣島西南部的鹿耳門港。
荷蘭殖民者在熱蘭遮一帶隻有一千多人,武裝力量很弱。但對鄭成功大軍壓境,他們還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粉碎了荷蘭人在海上和陸上的進攻後,鄭成功部再沒有受到任何阻礙,非常順利地完成了登陸,並在沿岸紮營,將赤嵌的普羅文查要塞和熱蘭遮城分割包圍起來。
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得知鄭成功率部到達,都紛紛前來迎接。由於有台灣人民的支持與配合,鄭成功所部迅速在台灣站穩了腳根,迫使荷蘭殖民者隻能蜷縮在普羅文查和熱蘭遮兩處要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