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清朝(6)(1 / 3)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正式修成。這部巨大的叢書集古今圖書3500多種,共計79000餘卷,內容包羅萬象。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分類,共四十四類,其中十五類下又分為六十五屬。其基本分類為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共十類;史部,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共十五類;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共十四類;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共五類。所收書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還包括一部分叢書以及如《冊府元龜》和《佩文韻府》這類的巨型類書和工具書。《四庫全書》“以萬千之遺書而彙為一團,以多數之簡冊而勒成一部,不唯齊整,易於保存,且完備,易於尋覓。吾國先人之寶籍得賴以不墜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編纂過程中,《四庫全書》的編者為收入全書和未收而存目的書籍共10200餘種撰寫了提要。每篇提要都開列書名、卷數、采進來曆,考證作者名號經曆,介紹書籍的性質與內容大要,評論其得失利弊,說明其流播與影響。這些提要由紀昀編排統稿,按《四庫全書》的部類次序編輯成書,即所謂《四庫全書總目》。由於各書提要均出自淵深學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獨到見解,再配合以《四庫全書》嚴密精致的分類框架,所收書目又數量宏大,這部《四庫全書總目》因而成為我國目錄學中最高成就之作,對後世的學術影響巨大。《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最初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內廷刊刻,後來民間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國廣泛流傳。

《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沒有刊印本,編成後僅抄寫了七份,各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分別貯於北京大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和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抄成後又多次重校、補校。後來由於戰亂,文源閣本、文彙閣本和文宗閣本都蕩然無存;文瀾閣本毀損過半後補抄完整,與文淵閣本,文津閣棧、文溯閣本現在分別珍藏在杭州、台北、北京和甘肅蘭州。

天下第一貪官

和珅姓鈕祜祿氏,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少時家貧,以官學生充鑾儀衛校尉。因其機靈善辯,儀表堂堂,一次偶然機會,得到乾隆帝賞識,遂步步高升,以侍衛擢副都統,遷侍郎,入軍機,授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晉封一等忠襄公,賞戴雙眼花翎,在乾隆後期任軍機大臣達二十四年之久,成為乾隆朝最受寵信的權臣。其子豐紳殷德因尚公主,其弟和琳曾任四川總督,一門豪貴,勢焰熏天,朝中文武爭相奔走其門。

和珅本無才學,品行也不端正,唯靠善伺乾隆帝之喜怒以得寵,在其把持朝政的20多年中,公然賣官鬻爵,招權納賄,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凡不附已者,輒借機在乾隆帝麵前進行陷害,必欲去之而後快。朝廷內外,自督撫至於府縣,皆以賄賂和珅為鞏固自己地位和升官發財的途徑。致使一生聚斂了驚人的財富,成為清代最大的貪汙犯。不僅如此,和坤還依恃乾隆帝的寵愛,出入宮廷,凡遇喜愛之物,則徑自占為己有;四方進貢之奇珍異寶,往往也是上好者落入和珅之手,次一等的方才獻入宮中。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將皇位傳給太子顒琰,改元嘉慶,自為太上皇,仍對和珅寵信有加。嘉慶帝雖心中對和坤極為厭惡,但礙於父親,仍不得不勉強容忍,竭力周旋,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病逝,和珅失去靠山,嘉慶帝立即指使給事中廣泰、王念孫,禦史廣興、鄭葆鴻等參劾和坤種種專權不法。初八日將和珅革職下獄,戶部尚書福長安等也被指為和坤黨附而革職拿問。十五日,嘉慶帝頒發詔書,宣布和珅20條大罪,命王公大臣會審,和珅一一招供不諱。十八日,令和珅於獄中自盡。福長安以黨附和珅,命其至和珅獄中跪視和珅自盡後,押回本獄,定斬監候,秋後處決;和珅已死,削去公爵,撤出太廟,並毀專祠;豐紳殷德因尚公主,留襲伯爵,餘皆斥革;和珅親信蘇淩附、吳省蘭、李潢、李光雲等皆降革有差;其餘為和珅薦舉或曾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鹹與自新”。

嘉慶帝治和珅罪,派人查抄其家產,其家產登記者共109號,已估價者26號,值銀202000千多萬兩。當時清廷每年財政收入為4000餘萬兩,而和坤家財僅已估價者即相當清朝全國五年的財政收入。所有抄沒的財產,入國庫者為數甚微,賞給臣下者亦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皆入於宮禁,故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諺。

鴉片戰爭

十八世紀末,英國開始對中國實行侵略政策,同時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道光十八年(1838年),鴉片輸入量已達四萬餘箱。煙毒在中國泛濫,民氣不振,官府腐敗,軍隊失去鬥誌,白銀大量外流。這年十二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師,前往廣州查禁鴉片。次年三月,林則徐到達廣州,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商議對策,一麵整頓海防,緝拿煙販;一麵通知外國煙販在三天內將所存煙全部交出,並要求他們出具甘結,保證以後永不攜帶鴉片來華。否則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還嚴正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迫於形勢,英、美煙販被迫陸續交出所存鴉片兩萬餘箱,共計237萬多斤。六月三日至二十五日,林則徐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八月,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英國政府上下嘩然,十月,正式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次年二月,正式任命喬治·懿律為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兼談判全權代表,查理·義律為副代表。是年六月,英軍戰船18艘抵達廣東海麵,並在美、法兩國支持下,挑起戰端,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軍首先進犯廣州海口,這時林則徐已任兩廣總督,他製定了以守為戰的積極防禦戰略,認真備戰。他相信民心可用,於是招募但戶、漁民五六千人編為水勇,並告示民眾:英軍兵船一進內河,人人可持刀痛殺。英軍見廣州防備森嚴,不便進攻,就北犯廈門。這時已調任為閩浙總督鄧廷楨督師迎戰,擊退英軍。於是英軍又繼續北上,攻陷定海,八月,到達天津大沽口,向清政府遞交了英外交大臣巴麥寫給清政府的照會,提出鴉片貿易合法化及向清政府提出賠款、割地等要求,並聲稱如不答應,則“必相戰不息”,以武力威脅清政府。這時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兩江總督伊裏布等為首的馳禁派,借機向道光皇帝進讒言。道光皇帝看到英軍來勢凶猛,於是發生動搖,指責林則徐禁煙措施失當,並派琦善到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在談判過程中,琦善一再妥協,並散布英軍船堅炮利,難以取勝的謠言,並說即便今年能把英軍擊退,明年它們依舊還會來,“邊釁一開,兵結莫釋”。與此同時還向英人表示,一定替英國懲辦林則徐、鄧廷楨,隻要英軍退回廣東,一切問題都可在廣州談判解決。在琦善的允諾下,英軍同意退回南方交涉。九月,道光皇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繼續與英軍議和。不久,又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之名,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十一月二十九日,琦善到達廣州,首先查辦了“林則徐禁煙案”,並自動撤防,解散水勇,擺出與英人議和的態勢。道光二十一年(1811年)一月七日,英軍乘琦善解除戰備之時,派軍艦突然襲擊沙角、大角炮台。清軍不敵,副將陳連升及其子舉鵬、守台張清齡均戰死,沙角、大角兩座炮台相繼陷落。此時,廣東巡撫怡良、將軍阿精阿、副都統英隆等人都主張立即增兵反擊,均遭琦善拒絕。一月二十五日,琦善乘船親自前往獅子洋麵與義律會晤於蓮花山,全部接受了義律提出的《穿鼻草約》,允割香港,賠煙價60萬元,開放廣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