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清朝(6)(2 / 3)

消息傳到北京後,道光皇帝對《穿鼻草約》所提條件不予批準,感到有損尊嚴,因此又傾向主戰。當得知沙角、大角炮台被占的消息後,於一月底決定對英宣戰,並派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到廣東主持戰事。英軍聞訊後,在奕山還未到達廣州時,就派兵進攻虎門炮台,守將提督關天培率兵堅守,終因寡不敵眾,與將士數百人全部殉國,虎門炮台陷落。三月,英軍繼續發動進攻,占領了離廣州城30裏的二沙尾炮台,後又攻陷海珠等炮台,此時廣州城完全陷於英軍的威脅之中。四月,奕山率大軍17000人齊集廣州,於五月二十一目懷著僥幸心理派軍隊夜襲英艦,初獲小勝。第二天,英軍開始反撲,經過五天激戰,城外炮台盡失。二十七日,奕山豎白旗向英軍乞和,並簽訂了《廣州和約》,答應繳贖城費六千萬元,一周內交付,清軍退出廣州城六十英裏。道光皇帝聽到消息後,借口“準令通商”,批準了《廣州和約》。五月底,廣州城郊三元裏等地民眾數萬,奮起抗英,迫使英軍退回軍艦。

這年四月,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穿鼻草約》,認為所得利益太少,不予批準,並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擴大對華戰爭。臨行前,英國首相訓令璞鼎查,讓他到中國後,再占舟山,恫嚇清政府。英外交大臣給璞鼎查的訓令中指示,隻有清政府無條件地接受英國提出的全部要求,簽訂一個有廣泛特權的條約,才能停止軍事行動。八月,璞鼎查抵達中國。這時,清政府對英國調兵遣將擴大戰爭毫無準備,沿海各省還在繼續裁兵撤勇。八月初,兩江總督裕謙獲知英軍準備再度進犯浙江的消息後,奏請朝廷暫緩撤退江、浙兩省調防官兵,可是道光皇帝卻批駁說:“不必為浮言所惑。以致糜餉勞師”。這樣當戰爭爆發後,清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八月二十六日英軍首先攻陷廈門。後又進攻定海,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率領5000守軍奮戰六晝夜,最後全部犧牲,定海再次失陷。接著,英軍進攻鎮海,裕謙率軍隊浴血奮戰,終因力戰不支,鎮海城陷,裕謙投水自盡。不久之後,寧波也失陷,英軍在進獲浙江的同時,先後兩次進攻台灣,遭到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英軍被殲俘數百人,隻好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