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軍約二萬人在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領下從揚州出發,出師北伐。曆經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山東六省,轉戰數千裏,深入清朝統治的心髒地區,震撼京津。鹹豐五年(1855年)三月,北伐軍林鳳祥部營地被清軍攻破,全軍將士,寧死不屈。林鳳祥被俘遇害。五月,李開芳部也失敗。與北伐同時,太平軍又在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統率下沿長江西進,進行西征,相繼占領安慶、九江、武昌等重鎮。到鹹豐五年(1855年)九月,江西八府五十多個州縣均歸太平軍勢力之統治。第二年四月和六月,秦日綱率冬宮正丞相陳玉成和地官副丞相李秀成分別攻破江北和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的肘腋之患。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鹹豐三年(1853年)冬頒布了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製度》。其核心內容是關於土地製度的規定,即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給無地的廣大農民;還規定了“太平天國”的鄉官製度。《天朝田畝製度》規定的總目標是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推動了全國各地群眾的反封建鬥爭,天地會、小刀會、撚黨等在各地紛紛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配合太平軍作戰,有力地推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順利發展。
鹹豐六年(1856年)八月,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楊、韋事件;次年,石達開又分軍出走,太平天國的力量受到了削弱。接著,武漢、鎮江、九江又相繼失守,天京被圍。洪秀全遂於鹹豐八年(1858年)恢複五軍主將製度,任命蒙德恩為中軍主將,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韋俊為右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洪秀全自己總掌軍權,取得浦口和三河鎮大捷。次年四月,洪仁玕到達天京,洪秀全封其為軍師幹,主持朝政。幾個月後,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資政新篇》,內容共四部分:一、用人察失,禁止朋黨;二、革除腐朽生活方式,移風易俗;三、實行新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四、采用新的刑法製度。第三部分是全篇的中心。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消滅攻破了江南大營,天京解圍。太平軍乘勝連克常州、無錫、蘇州等地,太平天國的力量再度崛起。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法、美、俄等國支持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清廷也確定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在上海和寧波與英、法、美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戰鬥。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下,蘇州、杭州相繼失守。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洪秀全病逝,長子洪天貴繼位。七月十九日,天京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餘部又繼續戰鬥多天。
太平天國起義堅持了14年之久,其勢力發展到了18省,動搖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曾國藩組建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調動了全國的綠營主力對太平軍圍追堵截,然而屢遭失敗。太平軍占領南京後,以綠營組成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據守在南京旁邊,幾年內對太平軍無可奈何,任其來往出入。這時,清政府已經意識到不能再指望綠營來戰勝太平軍,便開始動員各地團練地主武裝。為適應這種形勢,曾國藩積極活動,在地主團練的基礎上開始組建湘軍。
曾國藩,字伯涵,道光年間考中進士,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後升任到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鹹豐二年(1852年)因為母親病故返回老家湖南湘鄉。第二年,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幫辦團練。曾國藩苦思冥想,最後采取了與其它團練大臣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把團與練分開,團的招募方法是將居民編成保甲,委派當地豪紳主持;練,是在城鄉集中訓練鄉兵。曾國藩讓各地普遍辦團,但不許地方紳士辦練,而是自己親自在省城集中募勇辦練。不久之後,他乘羅澤南、王鑫等湘勇一千多人調省城防守之機,把他們改組、擴編,開始編練湘軍。為了加強控製,曾國藩大量任用其親朋密友、門生故舊擔任各級將領。士兵全部來自湖南,其中以湘鄉人為多。實行勇丁由將官親自招募製度,各軍各營彼此獨立,互不統屬,全軍皆歸曾國藩統帥。經過一番精心周密的經營,湘軍已經成為曾國藩的私人軍隊。
鹹豐三年(1853年)初,湘軍組成。次年二月,曾國藩親自率領湘軍,自衡州(今湖南衡陽)起程,會師湘潭(今湖南湘潭)。隨後他用自己的名義發布《討粵檄文》,開始與太平軍作戰。靖巷一戰,湘軍水師被全部殲滅,曾國藩痛不欲生,投水尋死,被隨從救起。四月,嶽州一戰,湘軍又遭受敗績。曾國藩率部與太平軍又會戰湘潭,雙方激戰數日,傷亡都很大。十月,湘軍和湖北清軍相互配合,攻陷武昌、漢陽。經過一年多的反複激戰,湘軍乘天京變亂之機對太平軍進行反攻。鹹豐四年(1854年)十二月又攻占了曾被太平軍奪去的武漢。兩年以後,湘軍又進入江西,與太平軍爭奪九江,激戰一年多,終於在鹹豐八年(1858年)攻克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