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派在開辦軍事工業的活動中,需要巨額經費,使他們感到“百方羅掘,仍不足用”,認為外國資本主義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求強”的先決條件,因此,洋務派仿照西方,開展了建立民用工業的“求富”活動,借以達到“興商務,浚餉源,圖自強”的目的。
從七十年代開始,洋務派采取了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形式,創辦民用工業,包括采礦、治煉、紡織、交通運輸等等,到90年代中期,共辦幾十個企業。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派漕運委員朱其昂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民用工業的開端。輪船招商局共招商股73萬多兩銀,海關撥官款190多萬兩銀,官督商辦。總局設在上海,在上海天津等地設碼頭,代政府運漕米等。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派唐廷樞籌辦開平礦務局,光緒三年(1877年)九月在開平正式創立,招商股80多萬兩銀,官督商辦。光緒三年(1878年)開井。次年使用外國機器,按新式方法開采。光緒七年(1881年),開平礦務局每日出煤“五六百噸之多”。十餘年後,開采量增加,每日“可出煤一二千噸”,且“煤質極佳,甲於地處”。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和北塘海口炮台試架設電報到天津,“號令各營,頃刻響應”。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李鴻章在天津設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電報線由天津沿運河南下至上海等地,以後又架設了上海至南京及南京至漢口的線路,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電報局改為官督商辦。招商股80萬元。光緒十年(1884年),電報總局遷往上海,並在各地設電報分局。光緒十六年(1890年),即電報總局成立十周年時,電報線已遍布全國各地。光緒七年(1881年)成立黑龍江漠河金礦,商股7萬兩銀,官款13萬兩銀,官督商辦,李鴻章派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辦理。光緒十五年(1889年),用新式機器開采,這一年產金18961兩。同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辦漢陽鐵廠,由清政府撥款200萬兩銀作資金。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完工,共建十廠。官辦無款可等,後由盛宣懷接手,改為官督商辦。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開始議辦上海機器織布局,光緒五年(1879年)派鄭觀應籌辦,光緒八年(1882年)成立。招商股銀達50萬兩,采取官商合辦形式。該局享有十年專利,不許民間仿辦。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工,營業興隆。光緒十九年(1893年年)失火、損失約70多萬兩銀。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設華盛紡織總廠,下設十個分廠。光緒十六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將原設廣東織布局移至武昌,創建湖北織布局。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底,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期內奏準在廣東設織布局,後張奉調湖廣總督,織布局隨之遷往湖北,由於籌辦資金困難,張之洞先後向英國彙豐銀行借款16萬兩銀,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開始建造廠房,光緒十八年(1892年)底才正式開工,尚有盈餘。
洋務派在七十年代後的二十幾年裏,先後創辦了41個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尚存30個,共計資本約計3900萬元。這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
此外,洋務派從同治元年(1862年)起,先後設立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福建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等二十多所近代學校,培養外語和近代科技人才。從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還向歐美國家派遣近200名留學生。
隨著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覆滅,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
京師同文館的設立
鹹豐十年(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負責對外事務。次年,鹹豐皇帝總理衙門大臣奕的奏請,設立京師同文館,作為附屬於總理衙門的一所外國語學校,培養對外人員。是年五月,京師同文館在北京正式開辦,設英文、法文、俄文三館,規定招收學生十人,最多不超過24人。隻招收14歲以下的八旗子弟,由總理衙門考查錄取,依次傳補。第二年,變通章程,改為每館招收十人。同治五年(1866年),總理衙門又奏請皇帝,要增設天文、算學科目,聘請洋人來教習,理由是“洋人製造機器、火器等器,以及行船、行軍,無一不自天文、算學中來。”於是陸續增設了算學(包括天文)、化學、格致(包括力學、水學、聲學、氣學、火學、光學、電學)、醫學四館。錄取學生的方法也相應變動。規定由京內外各衙門保舉三十歲以下的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檢討及五品以下由進士出身的官員,或舉人、貢士等未仕人員,最後由總理衙門考查錄取入學。同時規定“三年考列到高等者,按升階優保班次,以示鼓勵。”學生的生活待遇從優,先是每月每人給膏火銀3兩,後改為每人每月薪水銀10兩,並供給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