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館設立之初遭到清政府內極端守舊派人士的反對。
監察禦史張盛藻認為強盛中國的辦法依舊是堯舜之道,隻有通過精讀孔孟之書,明體達用,才能使國家規模宏大,所以他極力反對向洋人學習製造輪船、洋槍技術,主張朝廷命官一定要任用科甲正途者。接著,大學士倭仁也不斷提出“立國之道當以禮義人心為本,未有專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天文、算學隻為末議,即不講習,於國家大計亦無所損。”從此,守舊派與洋務派在同文館的設立上發生了激烈爭論。倭仁聲望在當時學界很高,是理學權威,他一出來反對,響應者頗多,這樣,京師同文館雖然設立了講習天文、算學等自然科學的科目,但投考的人卻寥寥無幾。
同治十三年(1874年),總理衙門提出六條“緊急機宜”,發給各省總督、巡撫籌議。以李鴻章為首的實力派大肆倡導,辦洋務已成為一種時尚,於是同文館也隨之逐步興盛起來。在此之前曾增設了德文館,隨後又增設了東文館。光緒十三年(1887年)規定學生增加到120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改學製三年為八年,分前館五年,後館三年。課程包括漢文、外文、天文、算學、物理、化學、世界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目。此外設有為教學服務的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和博物館、天文台等。在此之前,還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設立了印書處,有中體和羅馬體活字四套,手搖機七部,承印同文館和總理衙門所翻譯的數、理、化、醫學曆史等書籍和文件。
同文館設管理大臣,由總理大臣委派,初由一人擔任,以後時有由二人擔任,負責主持管理同文館事務。其下設提調工人,幫助調二人,負責安排課程及督察學生勤惰之事。同文館的教課人員有總教習一人,洋教習若幹人,還有漢教習和漢文教習三人。總教習多由外國人擔任。同文館的經費、人事等方麵多為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所控製。同文館先後聘請了外國傳教士包爾騰、傅蘭雅、丁韙良等擔任教習或總教習,其中由赫德提名的總教習美國傳士丁韙良總管校務近30年。按規定,同文館不允許傳播西方宗教,但實際上洋教習們總是借機進行傳播。
光緒二十七年底(1902年)初,京師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改稱“譯學館”,內設英、俄、法、德、日五國語文科目。
中日《馬關條約》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一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中日戰爭正式開始。九月下旬以後,隨著清軍的不斷失利,清朝廷中的主和派便開始乞求外國調停,由於列強各國或認為時機未到,或態度冷漠,也由於日本確定的媾和條件太苛刻,同時清朝廷中的主戰派還擁有一定實力,因此,主和派的幾次乞求外國調停活動都未成功。次年二月,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湘、淮等軍在遼東戰場相繼失敗,這使朝廷中的主戰派大為泄氣,一時間感到束手無策。二月十八日,清政府通知日本,將按照日本的要求派出全權代表,準備接受包括割地在內的屈辱條件。幾天後,清政府又進一步明確向日本宣布,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日方提出的割地、賠款、訂約等談判內容,李均能全權處理。至此,日本同意議和。二十日,李鴻章應召到京,他考慮到日本提出的條件,深感此次議和責任重大,於是就先同軍機處商議。翁同和希望能做到不割地,而其餘大臣則擔心不割地就不能議和。李鴻章又先後同美英公使進行商量,但都不得要領。三月二日,恭親王奕向李鴻章傳達光緒麵諭,授予李以商讓土地之權。同日,李鴻章上摺陳述其對議和的看法,認為割地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但能力圖自強之計,原不嫌暫屈以求伸”,隻是地有多寡要次之分,須力與爭辯,談判定有一番周折,朝廷必須密為籌備,防止日軍直犯京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