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康有為連續上書的同時,改良派和各省在京的人士紛紛組織學會,號召推行新政。同年四月,康有為等人在各學會的基礎上,擴大成立“保國會”,會章提出:“保國、保種、保教”三項宗旨,並規定在北京、上海兩地設立總會,各省各縣設立分會。“保國會”實際上是一個維新派的具有全國性的政黨的芻型。不久,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又相繼成立。
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下詔變法。光緒皇帝在宣布變法後的第五天,召見康有為,授予他“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允其專折奏事;七月三日,光緒帝又破例召見隻有舉人身份的梁啟超,賞他六品銜,辦理譯書局事務;九月五日又任命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等四人為軍機處章京,賞四品銜,參與新政。改良派同光緒帝進一步接近,紛紛上奏折,遞條陳,提出許多新政建議。光緒皇帝把其中認為可以采納的作為詔書,諭令頒布。在103天變法維新時間內,共頒布詔令一百多種,其中重要的有:一,振興農工商業,設立工商局,設立路礦總局,辦郵政,改劃財政,編製國家預算;二,裁汰冗員,取消重疊的行政機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許自謀生計;三,裁汰綠營,訓練陸海軍,各省軍隊均改用洋槍、洋操,許私人辦兵工廠;四,廢八股取士製度,改試策論,廣設新學堂,提倡西學,在北京設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許民間創辦報館等。然而頑固派卻用各種方式阻撓新政的推行。後黨和帝黨的鬥爭日益激化。在《明定國是》詔書頒布後不久,以慈禧為首的後黨,連續采取措施,恐嚇和防範光緒和維新派。先是突然免去翁同和一切職務,勒令回藉:然後令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臣到慈禧麵前謝恩;繼而又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北洋三軍。帝黨和後黨維新和守舊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光緒帝感到事態嚴重,又亟謀對策。九月二十一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宣布自己重新“親政”,軟禁光緒,除京師大學堂外,百日維新期間的所有新政全部廢除,並下令速撲、殺害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先後逃往香港和日本。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暢銳、林旭、劉光弟、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被殺害,時人稱之為“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運動失敗。
戊戌政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標誌了百日維新的開始,也預示著帝黨和後黨之爭進入了決戰階段。光緒帝的這一舉動,慈禧極為重視,六月十五日,迫使光緒帝連下三道上諭:一、免除支持變法的翁同和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的職務,逐回江蘇原籍;二、命直隸總督王文韶入京陛見,任命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不久又授榮祿為直隸總督兼辦理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節製直隸境內董福祥(甘軍)、聶士成(武毅軍)及袁世凱(新建陸軍)三軍;三、嗣後在廷臣工如蒙賞加品級及補授文武一品暨滿漢侍郎,均須具折詣太後前謝恩,各省將軍、督撫、都統、提督等官亦同。接著,慈禧又分別命崇禮、懷塔布和剛毅控製守衛京都與頤和園的衛戍部隊,命裕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在內廷布滿親信太監,監視光緒帝和維新派活動。這樣,光緒變法從一開始,後黨勢力就抓到了軍政實權,以北京西郊頤和園、天津直隸總督衙門為據點,部署力量,作好了政變準備。
光緒帝不顧後黨的嚴重威脅,繼續推行變法維新。七月八日,後黨禦使文悌因參奏康有為“任意妄為,遍結言官,把持國是”,而被革職:九月四日,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及侍郎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六人阻撓主事王照條陳事務而被革職,賞王照三品頂戴並四品京堂候補;隨後又賞譚嗣同、楊銳、劉光等、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清代官名,滿語“管事”之意)上行走,參預新政;九月七日,從總理衙門中趕走對抗變法的李鴻章和敬信。這一係列措施使新政改革走上軌道,同時也使帝黨同後黨的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慶親王奕劻內務府總管大臣立山和屬僚數十人以及太監李蓮英,看到形勢危機,竟跪在慈禧麵前失聲痛哭,控告光緒帝,懇請皇太後臨朝“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