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 2)

與徐城北先生相比,我是外行,京劇與祖傳文化的關係,我說不清楚,隻好“不知為不知”。但是語雲,言者無罪(姑且算作理想也好),我也無妨說說我的一些瞎子摸象的想法。這有比較切近的,是台上的表演,會使我們看到、想到往昔許多值得珍視並反複吟味的什麼,因而發思古之幽情。隻舉莊和諧的兩端為例,莊是青衣,會使我們想到各種正史中的“列女”,諧是醜角兒,會使我們想到《史記·滑稽列傳》,就說我們不應完全接受舊的一切吧,如王寶釧,如連升店主,其表演中有真,有美,甚至有善,這當作文化的一部分,總是值得保留的吧?還有比較玄遠的,這可以範圍擴大,泛泛說戲,膽量擴大,說近於妄的遐想。有人說,人生如戲;我一直認為,人生難於如戲,非不屑為,而是求之不得。因為戲是實人生的精粹化,其境界(至少是可意的那些)是理想的,常常可望而不可及。試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現實,無論是公共汽車之上還是超級市場之中,我們會有幸遇見嗎?更不用說進而驚夢了。我常想,我們生於現實,現實中有詩,有夢,但更多的是枯燥,冰冷,人總是手中握雀心中思鴻的,於是不得已而乞援於創造的藝術世界,自然不能身往,那就能夠神遊也好,所謂慰情聊勝無是也。戲是人創造的藝術世界的一種,而且是最近真的一種,這樣看,徐城北先生獻身於這方麵的鑽研,而且有了超常的成就,意義就不是一般的了。

如徐城北先生之雲遊,最後回到北京,我山南海北說了不少,最後總須說說這本《品戲齋劄記》。與已出版的多種大著相比,這本新著有同點,是思路和看法之類,可是所談的題材,下筆的角度,終歸不能盡同,所以還是值得品味。值得品味,還因為有新加的特點。這特點,用我這昏花的老眼看,總括取大,計有三種。一是內容更加豐富。這一看目錄便知,分為八類,每一類中都是,以商店的貨物為喻,琳琅滿架。二是鑽得更深了。舉個極端的,他竟由張宗子的筆下看出不少門道,這驟一看像是匪夷所思,仔細想想,又成為理所當然。三是題材和行文,像是比過去更多了風趣。這看似小節,卻並不次要,因為,我一直想,就說是嚴正的大道理吧,為什麼就不能在談笑中講清楚呢?我翻閱這部劄記原稿,於戲我是門外漢,卻沒有感到枯燥,就是文筆的流利加風趣顯示了力量。

該結束了。忽然想到京劇的時價和前途問題。再說幾句。時價不高,大家都看到。會不會影響前途?至少是可能影響前途。這就引來兩個問題。一是不幸而如水之就下,可惜不可惜。許多京戲迷,以及徐城北先生,不用說了,即如我這門外漢,也堅決站在主張保留的一邊。這就過渡到第二個問題,怎麼辦?顯然,門外漢是沒有能力插嘴的。但希望是不會隨著無能為力放棄的。於是就又想到徐城北先生近年來的建樹,他愛京劇,深入鑽研,並搖旗呐喊,為京劇的生存並發揚光大鞠躬盡瘁。這不會沒有效果。而如果真就能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則這本《品戲齋劄記》的問世,其意義就不隻是京劇研究方麵多一些成果了。我的序文呢,雖是強不知以為知,如果在這方麵說到點子上,那就於人,不至辜負其用心,於己,可以附驥尾以傳了吧?

1991年12月15日於京郊燕園之說夢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