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縣以來,蒼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成就的另一麵則是蒼南發展麵臨的困境,2001年8月,蒼南縣被浙江省政府列為“省級欠發達縣”。同時,蒼南36個鄉鎮中的25個2001年農民人均收入低於當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鄉鎮也被定為“欠發達鄉鎮”。2003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開始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蒼南縣的25個欠發達鄉鎮係數被列入該工程,其中有12個鄉鎮被納入了省扶持範圍。

蒼南作為“溫州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一度輝煌,現在卻不得不頂著一頂“省級欠發達縣”的帽子,究其原因:一是蒼南在許多方麵目前已失去原有的先發優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二是蒼南作為人口大縣,山區、老區、漁區並存,區域發展相當不平衡,轉產轉業任務十分艱巨;三是蒼南的經濟基礎薄弱,土地、資金、人才的“瓶頸”製約問題比較突出,產業“低、小、散”的狀況明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為了打破製約蒼南發展的困局,2006年蒼南縣第七次黨代會在充分認識蒼南在全省、全市發展格局中的位置,準確把握蒼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後發崛起,全麵跨越”的發展戰略。在2010年蒼南縣委七屆十一次會議上,蒼南縣在“崛起跨越”戰略的基礎上提出努力將蒼南打造成為浙南對台經貿集聚區、浙南閩東北最具活力的工貿生態濱海城市。隨著國家支持海西經濟區建設的各項配套措施的相繼出台,蒼南縣積極把握海西經濟區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打開南大門、融入新海西”,打造浙台經貿合作區的發展戰略,加緊申報和建設“浙江省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蒼南先行試點區”,並成功地於2011年6月29日申請成為“浙台(蒼南)經貿合作區”。這標誌著蒼南縣正式拉開了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參與“海西”建設先行區“雙海雙區”戰略的序幕。以此為契機,蒼南可以充分利用其與閩台一衣帶水、“五緣”根深的曆史文化淵源,憑借其作為浙江距離閩台最近縣(市)的交通區位優勢,發揮蒼南市場經濟意識濃厚、優勢資源尚待開發等巨大發展潛力,在浙江省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中能充分發揮橋頭堡和“通道”的重要功能。

本書成稿於2011年蒼南建縣30周年之際,記錄了蒼南建縣30年來從零起步、白手起家的輝煌成就與風風雨雨,梳理了蒼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今日往昔與前進方向,言不在多而在精,望此書的出版可以在蒼南30歲華誕之際喚醒一段段美好的回憶,帶動一股股奮鬥的激情,催生一個個不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