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潮,其實已經是下坡路。
或許,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
咫尺天涯花開兩朵,爭芳鬥豔。
外廷宰相們起起伏伏,來來往往,與此同時,李隆基的後宮也沒閑著,爭儲的鬥爭正在逐日升級。
此時後宮的主角依然是武惠妃,這個心比天高的女人已經折騰很多年了。
開元十四年時,李隆基原本想冊立武惠妃為皇後,沒想到卻遭到了大臣的群起反對。
時光荏苒,轉眼就到了開元二十四年。
在這十年中,武惠妃一直對皇後之位望眼欲穿,但她知道,今生今世自己已經無緣了。
她所能做的,便是將自己的兒子李瑁扶上太子之位,而她自己將來水漲船高,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後也不錯。
為了這個目標,她一直在努力,一晃就是十年。
十年中,外廷換了幾茬宰相,最近的一茬就是張九齡。
令武惠妃印象深刻的是,就是這個張九齡壞了她的好事,一度就要把太子扳倒了,沒想到張九齡硬是扶住了搖搖欲墜的儲君之位——這個南方蠻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現在好了,張九齡徹底罷相,靠邊站了,外廷宰相已經換成了自己的貼心人李林甫,此時動手,勝券在握。
不久,武惠妃又一次啟動了廢立計劃,衝在前麵的還是駙馬楊洄。
楊洄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鏽圖謀不軌。
圖謀不軌就是一頂神奇的帽子,套在誰的頭上都有可能生效,這一切就取決於皇帝是否明察秋毫:如果皇帝眼睛雪亮,這頂帽子生效的概率就會比較低;如果皇帝眼睛已經間歇性失明,那麼這頂帽子扣在誰的頭上,最終就是一頂鐵帽子亡。
不幸的是,開元二十五年的李隆基已經五十二歲了,他不再耳聰目明,而是間歇性失聰,間歇性失明。
接到奏章的李隆基把李林甫和牛仙客找來商量,想聽聽兩位宰相的意見。
這時李林甫上前一步,此時他的身份是一隻把頭埋進沙子裏的鴕鳥。
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是臣等能跟著出謀劃策的!這就是李林甫,一個吏治高手,同時也是一個純粹的脫離高級趣味的小人。
李林甫這麼做,說穿了是明哲保身。
原本他應該是一道約束皇帝行為的防火牆,然而他卻主動關閉,任由那個叫皇權的病毒肆意發作。
這一發作,便將當了二十三年太子的李瑛推向了萬丈深淵。
開元二十五年的李瑛,是一個情感孤兒。
因為他的生母趙麗妃已經在開元十四年去世了。
當年,因為生母得寵,他得立為太子,後來生母失寵,他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張九齡在位時,還能用倫理道德給他披上一件防彈衣。
現在張九齡也不在了,他也就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李隆基派宦官在宮中宣布:廢李瑛、李瑤、李琚為庶人;駙馬薛鏽流放瀼州。
這是最後的結果嗎?不是。
因為有唐以來的廢太子從來沒有好下場。
不久,李瑛、李瑤、李琚又接到了新的詔書:賜死!詔書一下,三位原本金枝玉葉的皇子自殺於長安城東的驛站,駙馬薛鏽自殺於藍田,四條鮮活的生命,一起葬送在了權力鬥爭的陰謀之中。
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他們還會選擇生在帝王之家嗎?至此,開國一百餘年的唐朝就形成了一個奇特定律:曆任皇帝的第一任太子,沒有一個能成為繼位的皇帝!一個一個地來吧:高祖李淵的第一任太子李建成,死於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被魏王李泰拱倒,最後幽禁而死;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李忠,被武則天扳倒,最終賜死;中宗李顯的就不用說了,四個兒子全部非典型死亡;睿宗李旦的第一任太子李成器,最終將儲君之位讓給了李隆基;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李瑛,當了二十三年太子之後被父親賜死。
六任首席太子,六出人生悲劇。
隨著李瑛人生的悲劇謝幕,準皇後武惠妃無限接近了成功。
但終究沒有看到最後的成功。
就在武惠妃自覺成功在望時,她患病了,而且產生了幻覺。
在幻覺中,她總感覺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在她的眼前走動,他們不是來問安的,而是來索命的。
武惠妃的幻覺越來越強烈,身體每況愈下。
七個多月後,這些幻覺才最終消失。
因為死人沒有幻覺。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心比天高的武惠妃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永遠定格在了三十八歲,定格在太子李瑛向她索命的幻覺之中。
回望武惠妃的一生,她曾經兩次接近成功,一次在開元十四年,一次在開元二十五年,然而兩次機會她都沒能抓住,雖盡在咫尺,但對她而言,咫尺就是天涯。
這個世界哪裏有鬼?鬼都在人的心中。
出人意料武惠妃走了,難題卻留下了:誰來當新太子?如果武惠妃健在,這個難題不是問題:這還用問嗎?把壽王李瑁扶上皇位就是了。
現在不同了,承受李隆基寵愛最多的載體已經消失,壽王李瑁這個附屬品還有當年的價值嗎?子憑母貴,母都不在了,子還貴嗎?李隆基陷入猶豫之中。
這時一個熱心人卻積極運作起來,要奮力將壽王李瑁扶上皇位。
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之所以這麼積極,不是因為他對武惠妃有多忠心,而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已經回不了頭了。
一直以來,他都抱著武惠妃的大腿,站在壽王李瑁這條線上,現在武惠妃去世,想改弦易轍也來不及了,因為他的身上已經蓋上了武惠妃的戳,誰都知道他是武惠妃的人,想擁立的皇子是壽王李瑁。
為了達到擁立李瑁的目的,李林甫三番兩次地推薦李瑁,然而李隆基態度遊移,始終舉棋不定。
這時,李隆基回想起不久前賜死的三子,心突然揪了起來,畢竟他們都是自己的兒子,畢竟他們的身體裏流淌著自己的血,畢竟他們的母親都曾經是自己寵愛的嬪妃,而自己,一紙詔書就剝奪了他們的生命。
李隆基鬱悶了起來,經常沒有食欲,原本良好的睡眠也悄悄離他遠去。
這一狀況被高力士看在了眼裏,做為多年的貼身宦官,他知道李隆基苦悶的根源。
於是他便試探著問道:陛下近日茶飯不思,所為何事啊?李隆基回應說:你是我家老奴,難道不知道我的心思嗎?高力士試著問道:是不是因為儲君之位空缺,太子人選未定啊?李隆基點了點頭,是的。
高力士壯著膽子說道:陛下何必如此費心勞神,隻要選一個年長一點的,誰還敢再爭!李隆基眼睛一亮:你說的有道理,有道理!開元二十六年六月三日,李隆基下詔:冊立忠王李亨為皇太子。
二十多年平平淡淡的李亨就這樣被推上了太子之位,而武惠妃費了二十多年心機,到頭來卻為別人做了一件嫁衣。
其實,在李隆基冊封李亨為太子時,還有一位皇子比李亨年長,他叫李琮,是李隆基的長子。
李琮的一生是非常背的:開元二年冊立太子時,他身為長子,本有機會,不料他的母親劉華妃沒有趙麗妃受寵,結果敗下陣來,讓李瑛成了太子;開元二十六年,如果嚴格執行高力士的建議,首席太子人選肯定是自己而不是李亨,但這一次他又敗了——敗給了自己。
他有兩個難言之隱:第一個,有一次打獵時,他被野獸抓破了臉,毀容了;第二個,他的生育能力存疑,到開元二十六年時依然膝下無子。
兩相對比,李琮完敗,李亨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成為李隆基的新任太子。
延伸說一句,雖然李琮前後兩次完敗,但最後他也當上了皇帝,不過不是生前,而是死後。
他的弟弟李亨追贈的。
至此,明爭暗鬥十幾年的爭儲大戰終於結束:前太子李瑛慘敗,武惠妃功敗垂成,鬥了十幾年,雙雙失利,倒是讓原本無欲無求的李亨坐收了漁翁之利。
老天爺愛笨小孩。
值得一提的是,開元二十六年的爭儲失敗,是壽王李瑁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擊,但不是最後一次。
數年後,李瑁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打擊:他的父親李隆基送給他一頂碩大的帽子。
顏色有點特別。
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