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過度寵幸(2 / 3)

張守珪安下心來,他以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

牛仙童也這麼以為。

他們的判斷都錯了,因為林欲靜而風不止。

盡管張守珪堵住了牛仙童的嘴,但卻堵不住宮中其他宦官的嘴。

這些宦官因為牛仙童受寵心中充滿嫉妒,又輾轉聽說牛仙童得到巨額賄賂,他們的內心就更加不平衡了。

幾經調查,宦官們得知了真相,決定在牛仙童的背後狠狠捅上一刀——讓你紅,讓你拿那麼多賄賂!小報告很快打到了李隆基那裏,牛仙童、張守珪的厄運隨之來臨。

李隆基把牛仙童交給了大宦官楊思勖。

楊思勖是一個多棲發展的宦官:既能進宮服侍,又能帶兵打仗,出刀時疾如閃電,下死手時從不眨眼。

牛仙童就是落到了他的手裏。

楊思勖先把牛仙童綁了起來,狠狠地打了數百杖,然後用刀把他的心剜了出來,最後又把他的肉割下來,放進嘴裏吃了幾口。

辦這件大事時,楊思勖已經不年輕了,保守估計應該在八十左右。

從他的身上可以得出結論:一個人的心狠手辣,與年齡並不成反比,有時還可能成正比。

有了牛仙童墊底,張守珪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都算輕的了。

開元二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張守珪被貶為括州(浙江省麗水市)刺史,這還是李隆基念在他過去有功網開了一麵,不然,他比牛仙童的下場好不了多少。

張守珪注定是一個悲劇,到任不久,便背上生疽,鬱鬱而死。

原本他有望成為大唐王朝的北方長城,結果因為一場狐假虎威的戰役而前功盡棄。

在張守珪之後,幽州節度使又換了兩任,直到換上大唐王朝的噩夢——安祿山。

如果張守珪一直鎮守幽州,或許安祿山就沒有發動安史之亂的機會。

如果僅僅是如果,曆史終究不可更改。

開戰吐蕃從開元二十四年到開元二十七年,準名將李禕被打壓落馬,名將張守珪鬱鬱而終,不經意中,李隆基已經自毀了兩道長城。

在此期間,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和平共處也被打破了,起因是兩個立功心切的人。

原本,在唐朝與吐蕃簽訂和平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後,邊境便平靜了下來。

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便派人對吐蕃邊將乞力徐說:兩國通好,現在都成了一家人,何必還在邊境駐軍警備,這樣不僅徒勞無功,而且還妨礙農耕和放牧,不如咱們兩家都撤回邊境駐軍吧!乞力徐說:我知道崔大人忠厚,肯定不會欺騙我們。

然而朝廷未必會讓您一直鎮守這裏,萬一有奸臣在皇帝麵前進讒言,進而趁我們沒有防備發動進攻,那可是後悔莫及啊!崔希逸一聽,吐蕃人這是信不過我啊!這好辦,咱們殺白狗盟誓。

之後,崔希逸和乞力徐同時撤走了邊境駐軍。

他們都以為這次白狗盟誓能夠管用一輩子,沒想到,有效期隻有幾年。

在這平靜的幾年中,吐蕃人的畜牧事業迅速發展,牛羊漫山遍野,一幅和諧共處的祥和景象。

然而,在這番景象的背後,一場危機正在醞釀。

當時,吐蕃正在西方進攻勃律國。

勃律國分大勃律國和小勃律國,小勃律國位於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市,大勃律國則位於吉爾吉特市東南二百公裏。

勃律國被吐蕃打得無力招架,便派使臣前往長安求援。

按說,勃律國與長安相隔遙遠,李隆基沒有必要管他們的死活。

但人家大老遠的求上門了,李隆基便想管上一管,畢竟他是大國皇帝,還得擔負起國際責任。

李隆基隨即給吐蕃下詔,命令其停止一切軍事行動。

不過令他沒想到的是,吐蕃外甥沒理他那套,照打不誤,還一口氣把勃律國給攻破了。

李隆基舅舅惱了,這個吐蕃外甥又不聽話了。

事有湊巧,就在李隆基惱怒於吐蕃時,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侍從官員孫誨前往長安奏事,聽說了皇帝的煩惱。

孫誨眼前一亮:自己立功的機會到了!到了李隆基麵前,孫誨提了一個建議:目前吐蕃毫無防備,我們這時發動襲擊,必能取得大勝。

按常理說,我泱泱大國,以誠信為本,孫誨這種雞賊式建議是不會被采納的。

然而被憤怒占據心胸的李隆基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他居然動心了。

李隆基派出內給事(宦官總管府秘書)趙惠琮與孫誨一起回河西戰區,讓他前去實地查看一下,估摸一下發動進攻的日子,回長安再議。

令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一出長安,趙惠琮就把雞毛當成了令箭。

他向崔希逸下達了李隆基的口諭:向吐蕃發動閃電襲擊!那個年月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話,想要驗證這個口諭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再者崔希逸知道,趙惠琮是李隆基身邊的人,這樣的人可得罪不起。

如此一來,隻能委屈吐蕃兄弟了,也可惜了那條殺身成仁的白狗。

懷著愧疚,崔希逸發兵突入吐蕃境內兩千餘裏,在青海湖西,與吐蕃軍隊大戰一場,有備而來的唐軍將沒有防備的吐蕃軍隊打得大敗,斬首兩千餘人。

當初與崔希逸殺白狗盟誓的吐蕃守將乞力徐狼狽逃脫,臨走時,留給他一個哀怨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