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過度寵幸(3 / 3)

這個眼神讓崔希逸終生難忘,最終他便因為這個眼神愧疚而死。

誠信第一!在崔希逸飽含愧疚的同時,兩個立功心切的人卻受到了重賞,他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但從此打破了唐朝和吐蕃的平靜。

從此,西線戰事又起,綿延不絕。

兵製改革隨著西線戰事又起,李隆基將兵製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

唐朝初期,原本沿用的是府兵製,兵民合一:國家無事時則耕種於田野,另外按照排班順序,輪流前往長安拱衛京師;如果邊境有事,則授命大將領兵出征,戰罷士兵回家,大將還朝,各就各位。

這個製度的好處,在於士兵不存在失業和無家可歸的情況,而將帥平時手裏無兵,即便想作亂,也隻能是無米之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府兵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於是在開元十年,張說便建議李隆基改革兵製,改征兵為募兵,並一舉招募了十餘萬精兵,是為彍騎。

時間進入開元二十五年,彍騎也不夠用了,於是李隆基下詔:各地節度使根據軍、鎮的重要程度,審計兵員額度,可以在現有各兵種以及流動人口中招募壯丁,用以充當長期戍邊的士兵。

這些士兵除享受正規士兵待遇外,另外給予田宅,一切待遇從優。

這紙詔書看起來簡單,實際卻是一道兵製改革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唐朝的兵製以府兵、彍騎為主體:府兵是兵民合一,彍騎相當於準職業化。

而在此之後,戍邊士兵全部是招募而來,不再由全國各地府兵輪流鎮守,這就讓戍邊的士兵走向了職業化。

這次職業化改革,對於唐朝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在刺向敵人的同時,也對使用這把劍的主人發出了攝人心魄的道道寒光。

節度使和方鎮由此漸漸成為主角。

方鎮,即節度使手下的兵鎮,起源是邊將的屯防區。

在唐朝初年,戍邊的兵鎮,大的叫軍,小的叫守捉、城、鎮,這些整合到一起便稱為道(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

自唐朝開國到李隆基天寶年間之前,一直采用的都是這種體製。

軍、城、鎮、守捉的長官叫做使,而道則設大將一人,叫做大總管,後來改叫大都督。

高宗永徽年間以後,有的大都督官銜中就出現了使持節字樣,意思是在本道代表皇帝行使職權,這就是節度使最早的雛形,不過那時還不叫節度使。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睿宗李旦任命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唐朝節度使由此正式發端。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景雲元年(公元710年),薛仁貴的兒子薛訥出任幽州節度使,是為唐朝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節度使。

不管是薛訥還是賀拔延嗣,總之唐朝的節度使已經開始發端,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李隆基天寶元年,節度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角了。

天寶元年,唐朝直接統治的州達到三百三十一個,名義上歸唐朝統治的州達到八百個。

在邊境上,共分九個節度(戰區)、一個經略(軍事指揮區),它們分別是:安西節度,主要負責安撫西域,總部在龜茲城(新疆庫車縣),兵力兩萬四千人;北庭節度,負責防禦突騎施、堅昆,總部在北庭都護府(新疆吉木薩爾縣),兵力兩萬人;河西節度,負責隔斷吐蕃和突厥的聯係,總部在涼州(甘肅武威),兵力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負責防禦突厥,總部在靈州(寧夏靈武),兵力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負責與朔方成掎角之勢,防禦突厥,總部在太原府,兵力五萬五千人;範陽節度,負責安撫奚、契丹,總部在幽州(北京),兵力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負責鎮撫室韋、靺鞨,總部在營州(遼寧朝陽),兵力三萬七千五百人;隴右節度,負責防禦吐蕃,總部在鄯州(青海樂都縣),兵力七萬五千人;劍南節度,負責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總部在益州(四川成都),兵力三萬零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略,負責安撫夷、獠,總部在廣州,兵力一萬五千四百人;此外還有長樂經略,總部在福州,兵力一千五百人;東萊守捉,總部在萊州,兵力一千人;東牟守捉,總部在登州,兵力一千人。

邊境所有兵力達四十九萬,馬八萬餘匹。

開元之前,每年供給邊境士兵衣服糧食所需費用不過二百萬。

天寶之後,每年用衣一千零二十萬匹,糧食一百九十萬斛,在國防力量得到了史無前例地加強,同時國家的軍費開支也與日俱增。

至此,李隆基完成了對邊境的布局,他自認為這是一個堪稱完美的國防體係,一個有唐以來最為龐大的體係。

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九個節度和一個經略兵力已經接近五十萬人,如此龐大的邊兵規模,已經與京城形成本末倒置之勢。

當這個國防體係運行通暢時,李隆基可以通過這個體係去開疆擴土,比肩漢武;而當這個體係運行受阻,局部病毒發作時,這套關係李唐江山社稷安危的國家安全體係便到了崩潰的邊緣。

末大本小,太阿倒持。

太阿,寶劍名,傳為幹將、莫邪所鑄。

所謂太阿倒持,就是授人以柄,偏偏李隆基在張守珪落馬之後,又鍾情於那個叫安祿山的胡人。

正是這個胡人,最終成為這個國防體係的最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