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醉酒曾經滄海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曾經紅極一時的武惠妃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武惠妃從此一了百了,而李隆基卻陷入了無盡的寂寞之中。
李隆基感覺後宮空了。
他找不到與自己心心相印的人。
此時著名詩人元稹還沒出生,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詩句也沒問世,但無論元稹出沒出生,詩句問沒問世,李隆基無法慰藉的心情與後世的元稹卻是殊途同歸。
百無聊賴,李隆基隻能在後宮的佳麗中勉強挑選一兩個以慰藉自己空虛的心靈,生性浪漫的他,挑選佳麗的方法也很特別。
每逢春天,李隆基都會在宮中舉辦宴席。
與此同時,他會讓參加海選的嬪妃們都插上嬌豔的花朵,然後等待評委的評判。
不一會兒,評委出現了。
是一隻粉色的蝴蝶。
李隆基親自放飛這隻粉色的蝴蝶,然後目不轉睛地看蝴蝶飛往何處,如果蝴蝶在哪枝花朵上落下了,那麼佩戴此花的嬪妃就是贏家。
獲得的獎品是:侍寢!這就是李隆基,一個浪漫的皇帝,連選擇嬪妃侍寢都能玩出花樣。
相比之下,晉武帝司馬炎就俗不可耐了。
司馬炎滅掉東吳之後,東吳的嬪妃也被他收入囊中,這樣他的後宮就雲集了晉、蜀、吳三國嬪妃,原來三個皇帝享用的嬪妃,現在歸他一個人所有。
沒有女人苦惱,女人多了也苦惱,身處美女海洋的司馬炎更加苦惱:美女太多,他都不知道該臨幸哪一個了。
苦惱過後,他想出了辦法,決定將選擇權下放。
下放給了羊!每天,當司馬炎想臨幸美女時,就會坐上羊拉的小車在後宮遊逛。
如果羊在哪個宮門前停下徘徊不前,那麼司馬炎就走下羊車,今晚就下榻此宮。
時間一長,嬪妃們琢磨出了門道,紛紛想出了對付羊的高招:有的在宮門口掛上鮮美的青草;有的則在宮門前灑上鹽水,據說這樣都能提高羊的回頭率。
要我說,吸引拉車公羊的方法很簡單:養隻母羊!回過頭再來說李隆基的寂寞後宮。
盡管李隆基想出了用粉色蝴蝶做評委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也不能老用,隻能選在草長鶯飛的春天,其他時節都用不上,一是蝴蝶和花不一定應景,二是重複多了便不浪漫了。
李隆基還會想出新辦法嗎?他沒想出來,隻能看自己的心情,想起哪個算哪個。
久而久之,後宮中流行起一種遊戲:賭錢。
由於李隆基沒有特別鍾情的妃子,因此被他臨幸對每一個妃子而言,都是小概率事件,難度之大相當於中彩票。
於是妃子們就在這上麵做起了文章,她們湊在一起開始賭錢,規矩是這樣的:每人拿出相同數額的錢,交給信得過的人保管。
如果誰當晚得到臨幸,那麼這筆錢就歸誰所有。
賭錢的遊戲流行了一段時間,妃子們參與得不亦樂乎,也算是寂寞生活中的一點寄托,一點點綴。
平淡的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李隆基心中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就像經常喝的湯裏忘記了放鹽。
雖然隻是一點點。
但差的就是那一點點。
神秘梅妃在現有的文學作品裏,提到楊貴妃就會提起另外一個女人——梅妃,因為她是在武惠妃去世後、楊貴妃進宮之前最受寵的嬪妃。
梅妃是誰?她又是怎樣一個女人?據《梅妃傳》記載,梅妃名叫江采萍,福建莆田人,開元年間被選入宮中。
她生性不喜鉛華,唯愛淡妝雅服,崇尚自然明秀,擅長歌舞,同時擅長詩賦,因為酷愛梅花,李隆基戲稱她為梅精,梅妃之名由此而來。
原本在李隆基的後宮中,梅妃算是比較得寵的,然而隨著楊貴妃的入宮,梅妃地位便一落千丈,往日恩寵一去不返,反而被遷到了上陽東宮,過上了殘宮冷月的生活。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李隆基想起了梅妃,便派宦官把她召來,當晚寵幸。
臨近天明,忽然有侍從驚慌失措地進來報告:貴妃來了!李隆基頓時慌了,急忙將梅妃藏了起來。
楊貴妃一進門便問:梅精在哪裏呢?請陛下叫她出來,今天我要跟她一同到溫泉沐浴。
李隆基趕忙遮掩:她不是早就被驅逐了嗎?我到哪裏叫她啊?楊貴妃怒道:桌上都是酒菜,床下還有女人的鞋,昨夜是什麼人為陛下侍寢呢?說完,楊貴妃便氣呼呼地走了。
這件事的後果是嚴重的,自此,李隆基再也不敢與梅妃接近了。
不久,梅妃看到皇宮外不斷有驛馬走動,似乎是在往皇宮運送什麼東西,便問左右:是給我送梅花的嗎?左右支支吾吾,終於還是道破實情:不是,那是來自嶺南的荔枝,專門送給楊貴妃的。
梅妃的心跌落到了穀底。
後來,備受煎熬的李隆基派人偷偷送了一斛珍珠給梅妃,令他沒想到的是,梅妃拒絕了。
梅妃不但拒絕,而且還讓人給李隆基帶了一首詩: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無珍珠慰寂寥。
李隆基看罷,感傷不已,便叫樂工譜成新曲,曲名叫做《一斛珠》,此後成了流行的宮廷名曲。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梅妃死於亂兵之手。
李隆基重返長安後,找到了一幅梅妃的畫像,他就在畫像上題了一首詩: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後來,李隆基在溫泉池畔梅樹下找到了梅妃的屍首,傷感之後,便命人以嬪妃之禮將其安葬。
好一番兒女情長。
可惜都是編的。
曆史上的梅妃是否真的存在,史學界存在較大的爭論。
不過多數人都認為梅妃並不存在,因為《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都沒有相關記載。
試想,一個能跟與楊貴妃爭寵的女人,難道在正史中連個名字都留不下嗎?後來,眾人追根溯源,發現關於梅妃的傳說,基本上都是從《梅妃傳》衍化而來的。
《梅妃傳》又是什麼人寫的呢?相傳作者是一個叫曹鄴的唐朝人,但證據也不充分。
至於《梅妃傳》的抄錄者,後人知之甚少,隻知道此人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
綜合種種蛛絲馬跡,魯迅先生和鄭振鐸先生都認為:梅妃其實是不存在的。
或許是因為李隆基太有名了,所以後人喜歡往他的身上編排。
坦白地說,《梅妃傳》編排得不錯,很唯美,很傳神,如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因為過於精彩,有些時候甚至被當成了正史。
其實,演義不等於正史,而正史必定不是演義。
貴妃出場楊貴妃該出場了,不然就沒有醉酒的機會了。
楊貴妃,名玉環,隋朝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楊汪的四世孫。
其父名叫楊玄琰,曾經擔任過開元年間的蜀州司戶。
雖然楊玉環在天寶年間受盡了恩寵,但總體說來,她的前半生是比較苦的。
楊玉環很小的時候,父親楊玄琰便去世了,失去依托的她被叔叔楊玄珪收養。
楊玄珪時任河南府士曹,在洛陽上班,因此楊玉環是在洛陽長大的。
如果沒有奇跡發生,楊玉環這種寄人籬下的女孩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畢竟她幼年喪父,而她的叔叔楊玄珪也隻是河南府的一個小官。
可能命運覺得之前對這個女孩太不公平了,因此楊玉環十五歲時,命運垂青,她幸運地成為了壽王李瑁的王妃。
壽王李瑁是當時李隆基最寵愛的兒子,榮立太子的呼聲非常高。
楊玉環這個小門小戶出身的女孩能嫁給他,算是天大的幸運了。
據說,壽王李瑁是在一次婚禮上發現的楊玉環,從此一見鍾情。
經過他的不斷央求,李隆基和武惠妃終於同意了這門親事。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瑁與楊玉環喜結連理。
此時的李瑁做夢也想不到,僅僅在幾年之後,他的王妃將成為父皇的貴妃。
結婚之後,楊玉環與李瑁便開始了琴瑟和鳴的幸福日子,他們以為這次牽手會是一生一世。
然而,隨著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的離世,李瑁和楊玉環的婚姻生活開始潛伏危機,因為從那時起,李隆基開始四處尋找武惠妃的替代品。
李瑁知道父皇在尋找,但是他沒有往自己頭上想。
天下那麼大,父親又貴為皇帝,怎麼可能盯上自己的兒媳呢?不可能!由於史書的隱晦,我們不知道李隆基從何時起盯上了自己的兒媳。
我們隻知道,開元二十三年楊玉環成了李隆基的兒媳,這一年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麵。
有人說,李隆基與楊玉環第一次見麵是在開元二十八年以後,其實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皇家禮儀,親王的王妃結婚後是要拜見公婆的,這是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的。
楊玉環這個壽王妃,自然不會缺了這個禮數。
因此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她就肯定見過李隆基。
第一次見麵時李隆基是否動了念頭?史無明載。
開元二十八年起,李隆基喜歡上了洗溫泉,這一改變或許與楊玉環有關。
關於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結合,史書是這樣寫的: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
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
既進見,玄宗大悅。
(《舊唐書》)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
(《新唐書》)以上兩條記載,《舊唐書》說的是假的,《新唐書》說的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