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舊唐書》的說法:李隆基召見楊玉環時,當時身為壽王妃的楊玉環穿著道士服,並且還有法號。
那麼據此推論,召見之前楊玉環就已經出家當道士了。
這肯定是在胡扯了:楊玉環與李瑁琴瑟和鳴,出的哪門子家呢?相比而言,《新唐書》說的基本是實情:有人跟李隆基說,壽王妃楊玉環資質很好,值得納入後宮。
李隆基召見之後,對楊玉環一見傾心。
為了掩人耳目,李隆基決定先做一個緩衝,便安排楊玉環自願出家當道士,法號太真。
也就是說,在李隆基傾心於楊玉環後,楊玉環才從壽王妃搖身一變變成了法號太真的女道士。
嚴格說來,從壽王妃到女道士,也不是一瞬間完成,中間可能隔了將近一年。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李隆基前往驪山溫泉。
從這時起,楊玉環可能已經到了李隆基身邊,此時她的身份還是壽王妃,而她陪伴的不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公公。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陳寅恪先生考證),李隆基向天下發布了《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聖人用心,方悟真宰。
婦女勤道,自昔罕聞。
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
雖居榮貴,每在精修。
屬太後忌辰,永懷追福。
以此求度,雅誌難違。
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
宜度為女道士。
李隆基的大體意思是說:正值他的生母竇太後忌辰,楊玉環願意出家修道為竇太後祈福,特此批準,昭告天下。
話說得冠冕堂皇,事做得無比齷齪。
這道敕書,說白了就是李隆基自說自話的一塊遮羞布,同時也是先上車後買票策略中的補買車票。
這一年李隆基五十六歲,楊玉環二十二歲,一段跨越三十四歲年齡差距的曠世畸戀,就此拉開了帷幕。
恩寵無雙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寧王李憲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享年六十二歲。
對於大哥的去世,李隆基非常悲痛。
悲痛的同時,他接到了一封奏疏,看完後,他的臉一陣紅,一陣白。
奏疏是壽王李瑁上的,他說,想為養父寧王李憲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是兒子應盡的義務,然而壽王李瑁隻是李憲的養子,按道理沒有這個義務:如果能夠守孝三年,那是孝心可嘉;如果不能,也無可厚非。
偏偏李瑁提出了守孝三年!這是仁孝的表現,也是讓李隆基難堪的表現。
或許在經曆了競爭太子失利、王妃被撬一係列打擊之後,李瑁在心中已經宣判了作為父親的李隆基死刑,隻是他不能表現出來,隻能用為養父守孝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李隆基同意了,同時也非常惱火,因為這樣一來,李瑁就將了他一軍:想要跟楊玉環名正言順,至少還得再等三年。
三年之期從何而來?從李瑁的守孝三年而來。
楊玉環之前是壽王妃,李隆基讓她自願出家,這樣就成了李隆基的女人,而壽王妃的位置卻空了出來,極其紮眼地空在了那裏。
當務之急,必須盡快把壽王妃的空缺補上,不然普天下都知道李隆基撬了自己的兒媳。
李瑁守孝三年,三年內便無法娶妻,壽王妃的位置便會一直空缺,礙於最後的顏麵,李隆基和楊玉環也隻能跟著等。
這三年中,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名分,有的隻是見不得光的地下情。
這三年中,三個人都在煎熬:李瑁頂著父親給的綠帽子煎熬;李隆基頂著扒灰的帽子煎熬;而楊玉環則在兩個男人的夾縫中煎熬。
在煎熬中,李隆基決定改元,決定從明年起,放棄已經使用了二十九年的開元年號,改元天寶。
為什麼要改為天寶,李隆基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或許是因為使用開元的年號太長了,或許是出於道教養生的考慮,或許是帝國日益強盛取物華天寶的含義。
總之,李隆基毅然決然地改了元,從此開元成為過去,天寶的時代開始了。
改元之後,日子在一天天的煎熬中度過,雖然楊玉環已經能陪伴左右,但名分一直是最大的問題,名不正則言不順,兩人總有偷情的感覺。
就這樣熬啊熬,煎熬的三年終於過去了,李隆基和楊玉環迎來了曙光。
守孝期過後不久,天寶四載七月二十六日,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之勢為李瑁又娶了一位王妃。
新王妃是左衛軍郎將韋昭訓的女兒,她就是楊玉環的替身。
至於李瑁喜不喜歡這個替身,李隆基已經顧不上了。
二十天後,他給了楊玉環夢寐以求的名分:貴妃,待遇與皇後相同。
楊貴妃從此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盡管楊貴妃和李隆基結合的方式有些荒誕,但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有緣,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共同愛好。
李隆基生性浪漫,愛好廣泛,通音律,懂歌舞,機智過人。
楊玉環呢?她資質豐豔,擅長歌舞,通曉音律,智算過人,每每與李隆基相處,總能迎合他的心思,即便武惠妃再生,也無法與她相提並論。
如果武惠妃地下有知,或許還得暗暗慶幸自己早生了幾年。
說起李隆基的文藝才能,值得說道說道。
早在公元690年,六歲的李隆基便有過一次贏得滿堂喝彩的表演。
當時他男扮女裝,表演了一曲古代舞劇《長命西河女》,令武則天叫好不已,當場加以賞賜。
長大後,李隆基的音樂才能與日俱增,甚至與同時代最有名的音樂家李龜年相比也不遑多讓。
李龜年擅長打羯鼓,他問李龜年:你打斷過多少羯鼓槌?李龜年回應說:臣打斷過五十根!按照常理,打斷五十根已經不少了。
李隆基搖搖頭,說:才這麼點?跟我差遠了,我打斷的鼓槌已經有三豎櫃了!數年後,李龜年向李隆基彙報:臣打斷的鼓槌已經有一豎櫃了!李隆基這才點點頭,隨即賞賜李龜年一枚精致的羯鼓槌。
羯鼓不是中原本土的樂器,而是外來的,據說是羯族常用的樂器。
它兩麵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羯鼓發出的音主要是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它來助興。
在李隆基看來,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它樂器不可與之相比,他自己便創作了鼓曲《秋風高》,每逢秋高氣爽,即奏此曲。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宋璟也是羯鼓發燒友,而且很有心得。
宋璟對李隆基說:擊鼓時,如果能夠做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便是擊羯鼓的能手。
宋璟的意思是說:擊鼓時頭不能動,而手要下得急促,就像急雨一樣,估計打斷三豎櫃鼓槌的李隆基應該已經到了這個境界。
有事實為證。
有一年,正逢二月初,李隆基心情大好,在小殿內庭準備舉行宴會。
此時宿雨初晴,景色明麗,柳樹將要發芽,杏樹將要開花,略顯遺憾的是,都處於含苞待放的狀態,離完美差了一點點。
李隆基微微一笑,令高力士取來羯鼓,親手演奏了一曲《春光好》。
待演奏完畢,回頭再看,柳樹發芽,杏樹開花。
於是李隆基笑著對嬪妃們說道:僅此一事,你們不叫我天公行嗎?後來李隆基的羯鼓便有了催花鼓的美譽。
說完羯鼓,再來說戲曲。
說起戲曲,李隆基與戲曲有著不解之緣,我們現在經常提起的梨園行,李隆基是名副其實的梨園老祖。
梨園起初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等並存的一個普通果園,經過李隆基的改良,梨園有了特別含義。
在李隆基主持下,三百餘名具有音樂才能的子弟進入了梨園,他們在這裏學習音樂和舞蹈。
每次練習時,如果出現錯誤,李隆基都會第一時間指出,由此這三百餘人便有了響亮的名頭——皇帝梨園弟子。
經過不斷地發展,梨園漸漸壯大,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為一體的綜合類藝術院校。
李隆基親自擔任梨園的崔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他手下的教師隊伍也是一流的:有杜甫讚不絕口的公孫大娘,有藝德高尚水準一流的雷海青,在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梨園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行業的代名詞。
寫到這裏,該說說楊玉環與李隆基的珠聯璧合了。
李隆基會寫詩,楊玉環同樣不含糊,據說曾經做過轟動一時的《涼州》詩,可惜失傳,湮沒在曆史雲煙之中,目前《全唐詩》裏倒是還收錄著她的一首詩:贈張雲容舞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裏。
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在人人都是半個詩人的唐詩國度,這首詩的水平不算高,不過相比於今人,也算很有水準。
雖然楊玉環的寫詩水平在唐代並不入流,但她的舞蹈和音樂才能卻是舉世無雙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套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但究竟是自己親力親為編排,還是僅僅在最後給予領導意見就無法考究了,總之,它堪稱李隆基的最愛。
《霓裳羽衣曲》陣容龐大,所需人員眾多,不僅樂師眾多,配曲歌唱的宮女便達到十人。
全曲共十八章,分三大部,每部六曲,稱為散序六曲、中序六曲、終序六曲。
演出時,不僅樂器種類多,而且節拍非常複雜,對於舞者要求極高,即便這樣,楊玉環一聽就能領會其中的精髓,即興便能配出堪稱天衣無縫的舞蹈來。
這樣一來,楊玉環便與李隆基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楊玉環起舞,李隆基伴奏,無言的默契在配合中走向完美,從此他們都是對方人生的第一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