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李林甫親自上陣,發出了第二發重磅炸彈:韋堅與皇甫惟明密謀,意圖擁立太子提前登基!還有比這更重磅的炸彈嗎?韋堅與皇甫惟明就此被打入大獄,負責審問他們的是楊慎矜、禦史中丞王、京兆府法曹吉溫,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都是李林甫的人。
按照李林甫的本意,他準備借此機會將韋堅和皇甫惟明一並除掉,順便再把火燒到太子身上。
然而,盡管李隆基也懷疑韋堅與皇甫惟明有密謀,但他不想鬧得天下皆知。
如果大肆處罰韋堅和皇甫惟明,最終就會牽連到太子,畢竟他們都與太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續。
六十一歲的李隆基不想再折騰了,他不想把太子牽連進去,索性授意李林甫:大事化小,低調處理。
天寶五載正月二十一日,韋堅和皇甫惟明等來了處理結果:韋堅貪得無厭,不斷要求升官,由刑部尚書貶為縉雲(浙江省麗水市)太守;皇甫惟明離間皇帝與大臣的關係,貶為播川(貴州遵義)太守。
葫蘆僧斷葫蘆案。
韋堅、皇甫惟明被貶之後,李適之的宰相也當不下去了,雖然李隆基沒有趕他下台,但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皇上的信任,再待下去也沒有意義了,不如早點知趣離開。
天寶五載四月,李適之上疏李隆基,懇請辭去宰相職務,改任閑散官職。
四月八日,李隆基批準,免去李適之宰相職務,改任太子少保。
當了四年宰相,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敗下陣來,李適之心有不甘,但又無能為力,他知道自己不是李林甫的對手,單論權術,自己是業餘初段,李林甫則是超九段高手。
不久,李適之深刻體會了一個成語:人走茶涼。
他的兒子衛尉少卿李霅在家中請客,請柬發出去不少,然而到請客這天,別說人了,連條狗都沒來。
在李適之之後,門下侍郎、崇玄館大學士陳希烈被擢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接替李適之與李林甫搭檔。
事實證明,陳希烈正是李林甫想找的人,因為麵對李林甫,他隻會說一個字:是!多好的班子成員。
以往慣例,宰相一般下午一點半才下班回家,現在李林甫建議李隆基:天下太平無事,宰相不必拖到一點半下班,建議改為上午十點下班。
李隆基表示同意,從此李林甫宰相上午十點下班,隨後便返回自己家中,軍國大事從此不在宰相的政事堂決定,而改在李林甫的家中決定。
秘書們要做的事很簡單,隻需要把文件送到李林甫的家裏,待簽署完意見後,再回政事堂找陳希烈補一個簽名。
這才是李林甫想要的生活。
愜意的生活過了幾個月,李林甫又迎來了更加愜意的事。
韋堅一家自亂陣腳。
將作少匠(建設部副部長)韋蘭、兵部員外郎(國防部軍政司副司長)韋芝都是韋堅的弟弟,韋堅被貶之後,他們開始為韋堅辯護。
可能是太急於辯白,結果自亂陣腳,居然在辯解奏疏中引用了太子李亨的話。
如果不引用李亨的話,或許韋堅還能迎來轉機,這一引用,等於引火上身,因為這正好觸及到了李隆基最反感的地方:太子與大臣勾連。
李隆基雷霆大怒,韋堅的處境更加艱難,太子李亨也陷入泥潭。
為了自證清白,李亨拿出了壯士斷腕的精神,上疏懇求與太子妃韋氏離婚!這必定不是李亨的真實意思,但為了擺脫嫌疑,隻能出此下策,先脫了幹係再說。
李隆基批準了離婚請求,從此李亨與韋家再無關聯,所有的問題韋家隻能自己扛。
天寶五載七月二十六日,韋堅又被貶了,由縉雲太守貶為江夏別駕。
與此同時,那兩個病急亂投醫的弟弟也被貶往嶺南。
人在仕途,就如同攀登雪山,上山時費盡心力,未必能爬多高,而一旦不注意,腳底踩空,就會急速下墜,迅速將登山成績清零,有的甚至直落穀底。
韋堅會滑到哪裏呢?他奔向了穀底。
不久,李林甫又把韋堅、李適之等人捆綁到一起,然後重重地往穀底摔了去。
理由是韋堅和李適之等人結為朋黨。
這個指控非常致命。
伴隨著這個指控,韋堅連江夏別駕也做不成了,被永久流放臨封郡(廣東封開縣)。
李適之的太子少保也做不成了,被貶為宜春太守。
之前被李林甫打壓的裴寬也被捆綁進來,被貶為了安陸別駕。
前前後後,因為韋堅被捆綁連坐的達到數十人,連薛王李業的兒子李琄也被貶為夷陵別駕,薛王妃(韋堅的姐姐)跟隨李琄前往夷陵安置。
這會是最後結果嗎?還早!痛下殺手天寶五載,對於太子李亨而言,注定流年不利。
太子妃韋氏一家剛出完事,太子良娣杜氏家又出事了。
杜氏的父親叫杜有鄰,此時正擔任太子讚善大夫(太子宮參議官)。
杜有鄰除了杜氏這個女兒外,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左驍衛兵曹(管理兵籍的官員)柳,正是這個人,將一家拖入了深淵。
不知出於什麼緣故,柳與杜有鄰的關係非常惡劣,兩人水火不容。
久而久之,柳的眼中已經沒有了老丈人,有的隻是仇敵。
柳決定,將杜有鄰推向深淵,然後踩著他的身體升官發財。
不久,柳舉報:杜有鄰妄稱有神秘預言,與太子李亨交往,指摘當今皇帝。
聰明人各有各的聰明,愚蠢人各有各的愚蠢。
如果柳隻是指控杜有鄰,或許還有升官發財的機會,而他卻捎帶上了太子李亨,等待他的隻有死路一條。
六十一歲的李隆基並非絕對信任李亨,但他不能容忍別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往李亨身上潑髒水:這是讓李亨難堪,同時也是讓自己難堪!他已經因為聽信讒言逼死了三個兒子,現在每次聽到別人往他兒子身上潑髒水,他就會條件反射,想起那三個冤死的骨肉。
柳栽了,杜有鄰也栽了,此時的李隆基除了護著自己的兒子,其他人在他眼中都可以消失。
天寶五載十二月二十七日,柳、杜有鄰被亂棍打死,李隆基這個葫蘆僧又斷了一起葫蘆案:如果柳舉報屬實,那麼亂棍打死的應該是杜有鄰;如果柳舉報不屬實,那麼亂棍打死的應該是柳;現在柳和杜有鄰都被打死了,舉報到底屬不屬實呢?如此看來,六十一歲的李隆基已經成了一個糊塗法官,居然判決原告和被告同時敗訴,太有才了!葫蘆判決之後,太子李亨又斷了一次腕,他把太子良娣廢為庶人,趕出了太子宮。
幸虧那時實行一夫多妻。
時間走到天寶六載,葫蘆判決的效應還在擴大,一舉突破了杜有鄰和柳的範疇,牽連到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複。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柳的口供!李林甫指使酷吏吉溫用柳的口供做成了一條食物鏈。
這條鏈是這樣形成的。
當年,柳結交廣泛,眾多朋友中有一位就是淄川太守裴敦複。
裴敦複又把柳介紹給了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又把柳介紹給著作郎王曾,這樣大家都成了朋友。
柳下獄之後,被吉溫屈打成招,在口供中牽連出王曾,就此,一條食物鏈形成了:柳——王曾——李邕——裴敦複。
由柳發端,到裴敦複結束。
因為柳一次不成功的舉報,食物鏈上的四個人殊途同歸,統統被亂棍打死:可憐李邕一代名士,隻因為交錯朋友,便落得如此結局;可憐裴敦複曾經貴為刑部尚書,隻因為柳的口供,便如此淒慘謝幕。
這一切都是李林甫幕後指使,為的是讓裴敦複永遠閉上嘴。
隻要裴敦複閉上嘴,就沒有人知道李林甫曾經做過手腳,曾經挑動尚書鬥尚書。
現在裴敦複永遠閉上了嘴,李林甫卻不準備收手,順著裴敦複這條藤,他決定繼續深入下去。
在這條藤上,還有裴寬,還有李適之,還有韋堅,還有皇甫惟明,隻有讓這些人都消失,李林甫才能高枕無憂。
不久,李林甫上疏李隆基:被貶的官員對朝廷有怨言,不如將他們全部誅殺!但凡一個智商正常的皇帝,都不會同意這樣的建議,但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六十二歲了,早已意興闌珊,無意朝政,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在公報私仇,但是他不想深入追究,他已經累了。
奏疏被批準了,李林甫的屠刀舉了起來。
被李林甫派出執行這項艱巨任務的是酷吏羅希奭,他的任務就是送所有貶官上路。
接到任命,羅希奭從北海郡(山東青州)出發前往嶺南,沿途經過地方,所有貶官一律誅殺。
遠在宜春郡(江西宜春)的李適之看到了羅希奭的行程表,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沒等羅希奭到達,李適之便飲藥而死了。
並非所有貶官都像李適之一樣就死,安陸別駕裴寬就是一個頑強求生的人。
羅希奭為了將裴寬逼死,特意繞道進了安陸。
按照前幾個郡的經驗,往往羅希奭一入境,聞風而動的貶官便自我了斷了。
然而等到羅希奭見到裴寬時,裴寬卻還是活生生的。
隻聽撲通一聲,裴寬就跪了下來,懇請羅希奭放自己一條生路。
不知是羅希奭良心發現(按說不會),還是李林甫最終決定放裴寬一馬,反正在裴寬跪下之後,羅希奭再沒有逼迫,而是轉身離開了安陸,裴寬就此躲過一劫。
其他地方的貶官就沒有裴寬的運氣了,韋堅、皇甫惟明紛紛被誅殺,全部倒在李林甫的算計之中。
至此,李林甫完成了一箭N雕。
在這支箭上,他射死了韋堅,射死了皇甫惟明,射死了李適之,射傷了太子李亨,同時射怕了皮膚白皙、留有胡須的裴寬。
在中國的成語故事中,一箭雙雕非常有名,成語典故的主角便是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昇。
如果長孫昇再生,遇到李林甫,恐怕也要自愧不如,雖然他能一箭雙雕,但畢竟隻能一下兩個,而李林甫,一下N個!野無遺賢整肅完韋堅、皇甫惟明、李適之,李林甫長長出了一口氣。
然而,李隆基的一紙詔書,又讓他緊張了起來。
在詔書中,李隆基宣布要大規模延攬人才,凡是具有一門學問的人就可以報名參加,由皇帝親自麵試錄用。
李林甫反複看著詔書,他意識到這背後潛藏著危機:如果這些應考的考生口無遮攔,當著皇帝的麵控訴自己,那麼自己就會非常被動。
得想個辦法阻止皇帝與這些考生直接見麵。
隨後,李林甫對李隆基說:這些應考的考生多數出身卑賤,言語粗俗,恐怕到時會用粗鄙的語言汙染聖聽。
不如令各郡太守以及各縣縣令先加以考察,選拔優秀的推薦到尚書省,由禦史中丞主持考試,擇優錄取其中的佼佼者。
李隆基一想,李林甫說的不無道理,便同意了這一建議。
不久,佼佼者從全國各地脫穎而出,齊聚長安,期待通過考試進入仕途。
然而等到開考時,考生們全傻眼了:本來說的是有一門學問就可以錄用,結果考察他們的還是常規項目——詩、賦、論。
雖然這些東西對於常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而言不算難題,但對於這些具有一門學問的特殊人才而言,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考試的結果出來了,一舉創造了世界考試史的紀錄:全軍覆沒。
就此李林甫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在您的英明領導下,野無遺賢!野無遺賢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已經都被朝廷網羅到帳下了,民間沒有一個有才華的人被遺漏!真的野無遺賢嗎?不是。
杜甫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參加了這次考試。
可惜,李林甫已經定下了野無遺賢的基調,於是像杜甫這樣不世出的詩人,也沒能通過那場苛刻的考試。
這一切隻是因為李林甫的私心作祟。
到此時,李林甫的真麵目暴露於全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第一宰相是一個孤獨的領跑者,他不能容忍別人超越、並排,甚至追趕。
盡管他表麵上對每個人都非常友好,對那些有文學才能的人更是尊重,每每交談,嘴裏恨不得吐出蜂蜜,然而這一切都是表象,在他嘴吐蜂蜜的同時,心裏卻橫著一把劍。
口有蜜,腹有劍。
口蜜腹劍四個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