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指出到本世紀末,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麵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當前,要實現上述教育發展總目標,必須落實以下方針: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製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視和扶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重視和支持殘疾人教育事業;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發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經驗。
教育發展的出路在於改革。隻有通過教育改革才能走出發展教育的新路子。90年代,我國經濟體製、政治體製和科技體製改革不斷深入,與此相適應,教育體製要采取綜合配套、分步推進的方針,加快步伐,改革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的體製,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為此,《綱要》進一步指出,教育體製改革要有利於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於調動各級政府、全社會和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有利於促進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體製改革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製和政府包辦學、包學費、包就業、包當幹部的製度。深化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處理好政府與高等學校、中央與地方、國家教委與中央各業務部門之間的關係,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麵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製。深化中等以下教育體製改革,繼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地方政府對經濟、科技、教育實行統籌規劃,對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實行統籌管理。高等教育實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分級負責製的教育管理體製,擴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決策權和包括對中央部門所屬學校的統籌權。完善研究生培養和學位製度。改革對高校的財政撥款機製,充分發揮撥款手段的宏觀調控作用。積極推進以人事製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加快教育法製建設,建立和完善執法監督係統,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加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試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和回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級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學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務。
《綱要》在最後指出,教師隊伍和教育經費是實現教育發展和改革目標的基本條件。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根本大計。要下決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大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努力使教師成為最受人尊重的職業。增加教育投資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麵和個人都要努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要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於教育的稅費、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製。通過立法,保證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總結了建國40多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經驗,分析了教育工作麵臨的形勢,提出90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戰略、指導方針和許多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導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
3月15日至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李鵬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國家新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