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宏觀調控到1994年上半年,中國金融、外彙、財政、物價四大平衡一致趨向好轉。再經過兩年努力,到1996年中國既抑製了通貨膨脹,又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整個國民經濟進入適度快速和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這次宏觀調控有不少新特點,創造了新的經驗。一是中共中央從實際出發,提出"著眼於加快改革步伐"和"主要運用經濟辦法"的指導方針,力求通過加快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辦法來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二是時機掌握得比較好,麵對當時的突出矛盾,果斷決策,堅持以抑製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同時保持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采取了"點刹車"的微調手段,避免了"一刀切"而使經濟大起大落。三是調控手段更加豐富,以經濟手段為主,又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互相配合。四是調控力度適當,調節靈活,堅持適度從緊,緊中有鬆,穩中求進,著重於結構性調整。五是宏觀調控與改革結合,注重治本,所以,財稅、金融、外彙、物價、企業等項重大改革在宏觀調控中相繼出台。這說明中央宏觀調控決策正確。措施穩妥,也表明黨對經濟規律的認識逐步在深化,領導和駕馭經濟工作的水平提高了。
金融體製改革
7月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朱鎔基主持會議並作重要講話,部署進一步整頓金融秩序、嚴肅金融紀律、推進金融改革和強化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
從一般意義上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金融業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巨大作用。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結果。我國14年的改革開放,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與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經濟體製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使金融在國民經濟總體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金融部門融通資金的狀況如何,資金營運的效益如何,會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14年來,隨著經濟改革的深人和對外開放的擴大,金融體製改革也取得了不小成績。但由於金融涉及麵廣,金融體製改革難度比較大,進展相對來說比較緩慢。還是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金融調控體係不健全,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宏觀貨幣政策;銀行自我積累能力弱,超負荷經營狀況嚴重;金融市場發育滯緩,金融法規不完備;管理和營運手段比較落後,信貸資產質量不高。這使國民經濟運行與金融體製之間產生了日益尖銳的矛盾,這嚴重影響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貫徹,也影響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金融體製改革滯後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