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外彙管理體製改革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一是在外彙領域內初步形成了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機製。通過改革,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彙率製度,在外彙分配領域取消審批製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為實現人民幣的可兌換打下了基礎。二是加速了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接軌,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次改革使我國的外彙管理體製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有利於我國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投資,三是與其他領域的改革密切聯係,相互促進。外彙體製改革對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外貿改革及企業經營機製的改革息息相關,互相推動,它的順利實施將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步伐,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深化價格改革
按照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的要求,國務院決定,從1994年起,繼續深化價格改革。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價格狀況是很不合理的。從價格的形成來說,自1953年我國開始建立計劃經濟體製以來,到1978年,絕大多數的價格都是由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統一製定的。可以說,大到煤油電運,小到針頭線腦,都一律實行單一的政府定價。當時的價格往往是"一定終身",很少變動。雖然比較穩定,但經濟缺乏活力。
從1979年開始,我國的價格改革逐步推進,經過十幾年改革,我國的價格機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高度集中的政府定價製度被打破,通過逐步放開政府定價權,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到1992年底,已經有80%~90%多的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企業獲得了必要的定價權,大大提高了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二是市場供求關係對價格決定的影響日益加強,價格結構不斷趨於合理。三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開始建立新的價格監管製度。通過改革,價格在經濟生活中引導、調節作用日益增強,使中國的經濟運行引入了市場機製,對整個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過去的價格,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要求相比,同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製的要求比較,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還有極少數可形成競爭的商品、服務價格暫時還沒有放開;二是少數基礎產品和設施的政府定價仍然偏低;三是政府對市場價格的調控缺乏有效的經濟和法律手段。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加以解決。
從1994年起,繼續深化價格改革的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選擇時機放開個別商品的政府定價權,進一步擴大市場調節的範圍;二是逐步提高少數偏低的基礎產品和基礎設施價格,增強國民經濟發展後勁;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價格調控製度和價格法規體係,規範市場價格秩序。前兩項任務在過去的改革中已取得重大進展,今後要繼續穩妥進行。建立新的價格監管製度是這次價格改革的重點任務。
建立和完善價格調控製度,主要是加強政府調控價格的經濟實力,完善調控手段。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風險基金和價格調節基金。許多省、市陸續建立了風險基金和價格調節基金,對調節市場價格起了很好的作用。當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過多時,政府拿這筆基金調劑供求,平抑市價,保證城鎮居民"菜籃子"價格的基本穩定;當農副產品價格下跌時,政府也可用這筆基金,扶植農業生產、維護農民利益,保證"菜籃子"的市場供應。
二是中央和省級政府逐步建立重要物資的風險儲備製度。比如,糧食、棉花、石油等產品,既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這些行業以自然資源為勞動對象,應變能力較差,供給容易發生波動,而需求彈性又很小,所以需要建立商品儲備。建立儲備的根本目的在於調劑市場供求。在供給較大的情況下,政府多儲備些物資,使生產出來的產品盡量能收購起來,而且使市場價格對生產者有利;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又可動用一些儲備物資,增加市場供給,保證市價不致上漲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