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深化價格改革的基本原則有三條:(1)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衡量價格改革成效的標誌不是達到什麼抽象的"模式",而是看是否促進了經濟發展。歸根到底,就是要看是否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關鍵是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按價值規律辦事。具體表現為價格政策的製定與調整,要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我國國情出發,一是要看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是否適時得到調整,從而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二是要看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基礎工業品價格與加工工業產品價格的比價是否進一步趨向合理,促進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三是要看各類商品的差價能否逐步合理拉開,促進商品流通。(2)要保持價格總水平的相對穩定。在價格相對平穩、波動較小的經濟環境中,對組織生產、從事流通、安排生活都是有利的。否則,價格劇烈波動,暴漲暴落,價值規律這杆無形的鞭子,一會兒抽生產者,一會兒抽消費者,會對生產、經營、消費都不利。為此,國家在進行價格改革中,要審時度勢,恰如其分地把握改革的力度,特別是力求保持人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在選擇價格出台品種和時機時,總是千方百計根據商品的供求狀況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錯開季節,妥善安排。(3)要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價格本身並不創造社會財富,而是分配的一種手段。價格改革會引起經濟利益的調整。因此,在價格改革中,受益者會高興,對承受者就要考慮承受能力。在這次改革中,基本上照顧到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是逐步解決國家財政補貼過重的問題;其次是對於價格改革引起的工資成本上升及基礎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貫徹了企業"消化一部分"的原則。;再次是價格改革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使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不因價格變化而降低,同時,注意通過保障和救濟,照顧了低收入勞動者。
由於遵循上述原則,這次價格改革進行得積極而又穩妥。價格改革,並不單單是漲價,更重要的是搞活經濟,促進生產,豐富市場,也改善人民生活。
投融資體製改革
投融資體製是經濟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活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為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我國從1994年起對投融資體製進行了重大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固定投資管理上逐步下放審批權限,引入市場機製,從宏觀管理到微觀運行都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整個投資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投資資金由過去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轉變為投資單位自籌資金、銀行貸款、財政撥款和利用外資等多種渠道;投資主體由過去主要是中央政府一個投資主體,轉變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集體、個體、外商等多元化的主體;投資方式由過去主要是政府獨家投資,轉變為聯合投資(即所謂的拚盤投資)以及中外合資、合作建設等多種形式;擴大再生產的形式,從過去主要靠鋪新攤子、上新項目,轉變為在新建項目的同時,開始注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投資項目的建設實施由行政分配任務,逐步向引進競爭機製、實行招標投標辦法轉變。
但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現行投融資體製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主要的問題:一是投資總規模膨脹過多。投資增長過猛,戰線拉得太長,是造成社會資金和物資緊張的主要原因。二是投資結構不合理,大量資金流入低水平、低效益的重複建設,或盲目地搞房地產和開發區,而瓶頸部門和符合經濟規模要求的建設項目的投資卻不足。三是投資效益不高、浪費大。亂集資、亂拆借行為提高了投資成本,加劇了資源配置上的不合理,降低了投資的宏觀效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體製上看主要有以下四點:(1)投資的風險約束機製沒有建立起來;(2)隨著投資審批權的下放,一些地方的審批權已經超越了平衡的能力,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係又沒有相應建立起來,投資總規模難以有效的調控;(3)為投資建設服務的市場體係不健全,加上地方、行業存在著保護主義,推行競爭機製困難較多;(4)法規建設跟不上。
要從根本上解決投融資領域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改革人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投融資體製。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這次投融資體製改革主要從七個方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