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鐵路位於京滬、京廣兩大南北幹線之間,北起北京西站,跨越京、津、冀、魯、豫、皖、鄂、贛、粵九省市的98個市縣,南至深圳,連接香港九龍,包括同期建成的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漢的兩條聯絡線在內,全長2553公裏。京九鐵路具有工程艱巨、工期緊張、技術要求高、項目管理複雜等特點。經過參建單位3年的艱苦努力,於1995年11月16日提前鋪通。緊接著,全麵轉入站後工程建設和收尾配套工程施工,共建設大、小車站202個,房屋2287萬平方米;敷設通信光纜2273公裏;架設電力線路近4000公裏,新建配電所50處。同時,還完成了給排水、暖通、機務、車輛、工務等運營設施,終於使京九鐵路比原計劃提前4個月實現全線開通運營,經鐵道部京九鐵路初驗委員會檢驗評定,設計施工質量總評優良。

京九鐵路的建成在我國鐵路發展史上是一個創舉,它圓了中華民族一個"世紀之夢"。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曾設想,在九江建大橋,"使之成為南北鐵路之一中心"。新中國誕生後,從1958年提出"小京九"(北京到九江)方案,到1991年4月"大京九"(與香港九龍接軌)列入國家"J\32"計劃,前後又經曆了32年時間。不過,當時定下的目標是:爭取在1997年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時鋪通京九鐵路。1992年秋,中共中央、國務院從發展國民經濟的全局出發,決定盡快打破鐵路運輸對國民經濟的"瓶頸"製約,經過多層次、多方麵的分析論證,製訂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三年鋪通京九鐵路"的戰略決策。隨後,鐵道部的兩個勘察設計院、16個工程局和5個鐵路局的10多萬專業人員和上萬台機械設備,從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的上百個工點迅速抽調,於1993年正式拉開了京九會戰的序幕。

京九工程建設共分為三個階段:1993年為初戰階段,爭分奪秒進行工程設計,馬不停蹄展開全麵施工,從北到南形成會戰態勢,保證了首戰告捷;1994年為攻堅階段,強攻重點橋梁隧道和軟土路基,基本完成線下工程,實現了攻堅獲勝;1995年為決戰階段,從11個突破口上突擊鋪軌架梁,到10月底即基本鋪通,確保了決戰必勝。

在京九鐵路的建設中。國務院提出了"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方針和"誰投資誰受益,多投資多受益"的原則,采取合理劃分投資範圍。以中央投資為主,地方集資和外資貸款為輔,中央與地方聯合建設的方式,實施鐵路投資體製的改革。在管理體製方麵,推行授權模擬業主負責製,實行統分結合,分段承包。建立競爭機製,承擔施工任務的10多個工程局,基本上都是通過招標、投標擇優選定的。各施工單位實行項目經理負責製,獨立自主地進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生產成本核算。同時在全線推行工程建設監理製度,由建設單位選定第三方,對工程建設的投資、質量、工期進行有效監督,以保證工程的全麵、順利完成。

京九鐵路的10餘萬建設者為"大京九"的提前鋪通作出了巨大的犧牲。3年間,他們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科學組織、精心施工,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突破了一個個施工難點,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他們中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戰勝洪水襲擊、排除岩石坍方,許多人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而積勞成疾,有的工人犧牲於意外事故突然襲來的操作崗位上,一些指揮員殉職於部署工作的會場或送醫院搶救的路上。……建設者們"決戰在京九,奉獻在京九,立功在京九",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百折不撓的拚搏精神,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是"京九精神"的具體體現。

京九鐵路的建成,也得到了沿線各省、市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鐵路沿線99個縣(市)上萬個鄉村的農民犧牲了責任田、果園、菜地、魚塘,將其埋在了路基下,為了鐵路開工拆除了辛辛苦苦蓋起來的房屋,而且,所有這些占地、砍樹、拆房、遷墳,大都是在法律手續未辦妥、經濟補償尚未兌現的情況下進行的。

京九鐵路為我國開辟了一條新的貫穿南北的運輸大通道,對於完善我國鐵路布局,緩解南北運輸緊張狀況,帶動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形成一條新的經濟增長帶,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加快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促進港澳地區的穩定繁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此之前,從北京到南粵2400公裏的距離,東西方向已經有10條鐵路,其中雙線鐵路6條;而南北方向上,卻隻有京廣、京滬兩條鐵路。這種"經疏緯密"、"經細緯粗"的路網狀況,嚴重影響了鐵路運輸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很不合理。有了京九鐵路,將使全國鐵路路網布局趨於完善,有利於增強鐵路運輸能力,充分發揮綜合運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