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京廣線以東的南北方向上的客流量和貨運量,已較解放初期增長了十幾倍,而鐵路運輸能力隻增加了兩三倍。南北方向上的買票難、乘車難、托運難、運貨難,比之東西方向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京九鐵路的建成,將大大緩解南北鐵路運輸的這種緊張狀況。
第三,京九鐵路沿線地區,是我國糧棉等農副產品的主要產區,其礦產資源、旅遊資源、人力資源也很豐富。過去由於交通不發達,那裏的資源沒有得到很好開發利用,製約了沿線地區尤其是冀中、大別山、井岡山、粵東等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京九鐵路的建成,使沿線地區交通條件得到顯著改變,可以滿足沿線經濟發展對鐵路運力的需求。它也必將促進沿線地區的改革開放,進而帶動其加快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使之成為我國一條新的經濟增長帶。
第四,京九鐵路建成後,對於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地位,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京九鐵路經過深圳與香港九龍相連,開辟了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鐵路新通道,為進一步發展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文化往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由於鐵路運輸能力較大提高,可增開客貨列車,包括集裝箱和鮮活商品運輸直達列車,這將有利於促進香港繁榮。京九鐵路所帶來的沿線地區交通運輸設施的改善,使沿線地區的資源優勢、開發成本優勢和市場發展潛力得以顯現,從而也為香港地區擴大在內地的投資提供了可選擇的新的場所和條件。
中共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
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進一步統一全黨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堅決實現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消除貧困,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政府的一貫方針,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麵貌已經根本改觀。中國貧困人口占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已經由70年代末的1/4減少到1996年的1/10。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曆史性成就。1994年,中國政府又製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即用7年左右的時間,到2000年基本解決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一計劃實施至1996年,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貧困人口數量日漸減少。但是,扶貧工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為此時所要麵對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更差,有的地區甚至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深山、荒漠、高寒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解決這部分地區的貧困問題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可以說,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最終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攻堅階段。而1996年,又恰恰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消除貧困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決定以明確的態度、堅定的信心和有效的措施,支持聯合國關於消除貧困的全球性倡議,對消除貧困作出應有的貢獻。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中共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決定加大扶貧力度,打好扶貧攻堅戰,對如期實現扶貧攻堅計劃作出了新的布署。
會議要求,要統一思想,下定決心,堅決如期實現"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為實現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扶貧工作已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今後五年不管任務多麼艱巨,時間多麼緊迫,這個目標不能動搖。這既是我們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也是麵臨的曆史任務決定的,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決定的。加快貧困地區的發展步伐,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問題,是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我們必須從戰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打好扶貧攻堅戰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經過多年的扶貧工作,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有利因素,盡管難度很大,但隻要全黨統一認識,統一意誌,下最大的決心,上下結合,各方麵協調行動,充分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會議指出,要堅持由救濟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的基本方針,把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自身努力同國家的扶持結合起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在貫徹落實這一方針的過程中,要特別下大力氣把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搞上去,要注意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積極推廣各種實用技術,推進科技進步。
會議認為,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溫飽問題,既是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要更廣泛更深入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全社會扶貧,黨政機關要帶頭,各級黨政機關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幫助貧困地區搞好開發和建設。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貧困地區,是動員全社會力量扶貧的重要舉措,各經濟發達省市要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省主要領導同誌親自抓,切實抓出成效。要把幫扶任務落實到縣(區),落實到企業,明確目標任務,不達目標不脫鉤。同時,也要加強對社會各界扶貧幫困活動的組織,使其更為廣泛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