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曆史和現實條件的成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把解決香港問題,實現香港回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79年3月29日,鄧小平會見前來北京訪問的港督麥理浩時明確表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我們在解決香港問題時,會把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地區、特殊問題來處理,請投資者放心。在鄧小平的親自指導下,中國政府開始著手按照"一國兩製"構想擬訂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與來訪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舉行會談。鄧小平說:中國政府不能不在1997年收回對整個香港地區的主權。我們的基本方針就是收回主權並保持繁榮。這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在保持繁榮方麵,中國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鄧小平表示:1997年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製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撒切爾夫人訪華之後,中英雙方隨即就香港問題展開第一階段談判。1984年4月,英國外相傑弗裏·豪訪問北京,返港時發表講話,承認1997年後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和治權。5月,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祖國統一後可以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方針。"一國兩製"由此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從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如何解決香港問題進行了兩年、22輪的艱苦談判。談判中,英方強調"三個條約有效論",主張到1997年6月底,除作為99年租期的新界地區外,英國對香港島和南九龍的割占仍然"有效"。對此,中國政府鄭重聲明,英國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的3個不平等條約是英國殖民帝國侵華戰爭的產物,其內容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收回香港是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負有一個主權國家的責任。在中方的強烈反對下,英國又變換方式,提出以"主權換治權",即口頭上承認中國的主權,"九七"後仍由英國人管理香港,其實質仍然是否定中國對香港行使主權。對此,中國政府聲明絕不收回一個名義上的空洞主權。中英雙方幾經較量,英國最後接受了"一國兩製"的構想。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了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批準書,聯合聲明白即日起生效。全國人大1990年通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法律形式,把《中英聯合聲明》的精神、把"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落實為具有權威性的法律,成為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基本大法。

從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香港進入了12年的過渡期。起初,中英兩國有過一段平穩合作。1989年政治風波和蘇聯解體後,英國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中國也會重蹈蘇聯東歐的覆轍,於是突然改變了對華、對港政策,在香港問題上采取了與中國不合作的態度。英國單方麵停止了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會議,先後拋出了"居英權計劃"、"人權法案"和"新機場建議"方案。1992年,彭定康受命為香港第28任港督後,又提出"政改方案"。這些計劃和方案都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違反了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銜接的原則,也違反了中英雙方已達成的有關協議和諒解。在中國政府的堅決抵製下,英方迫於各方壓力,表示恢複談判。中方從中英合作的大局和兩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同意和英方進行兩國政府代表之間的談判。1993年4月至11月,中英雙方舉行了17輪、曆時8個月的會談。但是,英方一再出爾反爾,首先離開談判桌,置中方早先的聲明於不顧,把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通過,從而導致雙方談判破裂。1994年9月及第二年3月和8月,彭定康先後強行進行了區議會、市政局和立法局三級政治架構的選舉。於是這一"三違反"的政治產物隻能到1997年6月3a日為止,1997年7月1日將重組香港三級政治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