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素質教育,擯棄"應試教育"主要是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慮。21世紀即將來臨,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迎接新世紀的挑戰,能不能贏得這場挑戰,抓住這個機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資金,也不是自然資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質和人才問題。21世紀將是不同領域科技創造融合的時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世界各國已由冷戰時期的軍備競爭轉入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所謂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高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在21世紀的競爭中誰站在科技的製高點,誰有足夠的人才,誰就穩操勝券。我國有12億人口,如果12億人口的素質提高了,我國就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這將是一個十分沉重的人口負擔。所以,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為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因此,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切實糾正"應試教育"的偏向。
我國素質教育實踐前後經曆了醞釀嚐試、實踐推廣、全麵實施三個階段。1988年,《上海教育(中學版)》11期所載《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一文,首次把"素質"和"教育"結合起來,這一提法在教育界引發了有關素質教育的討論。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觀點成為國家提出的一係列提高民族素質要求在基礎教育領域得到回應的一種教育改革思潮。中央對素質教育醞釀嚐試階段的肯定,出自1993年初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論述,即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至1997年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推廣階段,廣大專家學者參與的理論討論,加速了決策層推動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1994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中央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總結講話中指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質量。教育主管部門在《綱要》的指導下,陸續在文件中表達了對素質教育的肯定態度:強調它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確定它在基礎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引導素質教育改革實踐從個別學校向千百萬人共同參與的區域整體推進。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素質教育的特點:首先,它是一種全麵發展的教育,是貫徹教育方針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正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得到全麵協調發展。其次,它是一種通識教育。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都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它要貫穿於教育的始終。第三,它是麵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使每個學生郡能健康成長的教育。第四,它是一種重視個性發展的教育。它重視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
實施素質教育,是繼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多渠道壽集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之後若幹教育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它涉及許多方麵,隻有抓住關鍵環節,才能有力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首先要轉變思想。地方領導要轉變教育思想,不得用分數或升學率去壓學校,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縮小薄弱學校與重點學校的差距,減輕升學壓力;校長要轉變教育思想,要按教育規律辦事,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帶領教師鑽研教育理論,改進教育方法,建立和形成素質教育的學校環境和氛圍;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熱愛、關心和引導每個學生全麵發展,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家長要轉變教育思想,不能光用書本知識來壓孩子,要根據其興趣愛好積極引導。其次,把課程、教材、教學過程的改革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來抓,改變課程門類過多,教材內容偏深、偏多,脫離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現象。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增加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參加勞動的時間,加強社會實踐環節,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第三,要加快升學考試製度改革。逐步改變高校考試權、命題權過於集中的狀況,增加地方、高校的自主權,減少高考科目對中學教育帶來的負麵影響。第四,要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科學的評估機製。評價學生要按照全麵發展的要求,看學生是否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生動、主動、活潑的發展,減輕因分數差異,帶給學生的精神負擔和壓力。用正麵的、積極主動的評語對學生的道德、責任感、行為規範、情感態度等方麵進行評價。辦學要遵循教育規律,教育學生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此評價一個地區的教育和一個學校的教育。第五,要全麵改革社會用人製度,改變傳統人才觀念。要做到既講學曆,又不唯學曆,要在全社會造成重實際、重素質的好風氣,給有才能的人以同等的競爭機會。